導語:西城天橋歷史文化景觀、海淀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房山南窖鄉水峪村和平谷老城仁義胡同,從去年開始,由剛剛成立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統籌啟動了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試點。今天,名城委辦通過本報首度公開四個試點之一的天橋歷史文化景觀展示工程建設碑記參選方案,歡迎社會各界通過市規劃委的官方網站投票,作出您的選擇。
25日記者從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獲悉,本市確定的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試點——西城天橋歷史文化景觀、海淀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房山南窖鄉水峪村和平谷老城仁義胡同等四個試點項目又有最新進展——天橋歷史文化景觀中的“橋”方案已經確定,將在月內開建。
建設碑記備選五套方案
為了對天橋歷史文化景觀標識性工程的建設初衷、規劃理念與實施情況進行記錄和說明,在設計中考慮在新建橋區南側軸線的東西各立一塊臥碑,東側為建設碑記,西側為圖示。
名城委辦今天通過本報首度公開參選建設碑記的五套方案,歡迎社會各界通過市規劃委的官方網站投票,選出您心目中最優秀的方案。根據計劃,天橋歷史文化景觀標識性工程預計明年向社會整體開放。
“四個試點的地域范圍包括舊城、近郊和遠郊,涵蓋城市和農村;資源類型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既有單體建筑、公共空間,又有文化線路和傳統村落。”名城委辦相關負責人為北京青年報記者披露了這四個試點篩選、確定、規劃編制實施的過程,及其目的和意義。
“名城保護”概念已經走向普通民眾
名城委辦相關負責人對記者介紹說,“名城保護”概念已經走出象牙塔,走向普通民眾。相應地,“名城保護”工作也已經突破單純的“文物保護”和“規劃編制”等技術領域,走向更加綜合的公共政策。在試點確定過程中,他們通過“解剖麻雀”的方式,找出適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最優政策和最佳路徑。
“試點不是簡單地修文物、搞旅游、整環境、拆危房、造景點,而是綜合考慮各類矛盾的聚集點,集中力量進行研究和突破。”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關于歷史文化名城的媒體報道高達130多萬篇。媒體報道從側面反映出社會各界對名城保護的認識深度不同、價值觀不同、保護的目的也不同,名城保護容易成為社會矛盾的聚集點。
“通過試點,可以掌握發現問題、解剖矛盾、創新思路、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讓公眾更加開放地了解名城保護,營造聲勢、提升影響,展現政府部門和執政者的素質和能力,讓試點項目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示范工程。
四個試點保護工程開始推進
北京名城委辦負責人介紹說,這四個試點項目的來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在對本地區“資源梳理”中發現的名城保護工作的“盲點”和空白領域,;其二是專家、公眾、媒體、人大、政協等社會各界提及的重點類型和重要領域的歷史文化資源;其三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可以與城市現階段中心工作如違法建設查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捆綁打包”完成的保護項目。選擇試點時注重六大因素,在“性質”上盡可能多地涵蓋北京歷史文化資源的不同類型;在“規模”上要適度,便于推廣,能夠產生社會影響力;在“分布”上盡可能拓寬范圍,涵蓋市域整體層面;在“社會”上選點要考慮當地民眾的意愿;在“經濟”上要能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實施”上應與當前市政工程建設等緊密結合。
目前,西城區“天橋歷史文化景觀”已完成保護規劃編制和施工圖設計,準備進入施工階段;海淀區“貝家花園等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已完成保護規劃的編制,劃定了保護范圍,現在正深化設計方案;房山區“南窖鄉水峪村”已完成保護規劃和保護管理辦法的制定,正在開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申報;平谷區“仁義胡同”完成了保護規劃設計方案的比選,現正著手實施。
南中軸路上天“橋”再現
“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天橋傳統特色文化演藝區與天壇園林式演藝聚集區將是首都核心演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橋歷史文化景觀保護的試點項目位于明清時期北京形成的7.8公里的中軸線上。據統計,這條中軸線原有古建筑物、構筑物42座,現有35座,其中在不同歷史時期湮沒、拆除了10座,后陸續恢復了2座,天橋在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北京是一座山水城市,在北京舊城的中軸線上不僅有重要建筑和壇廟,同時由南至北還存在一個橋的序列,包括:天橋(1座)、正陽橋(3座)、外金水橋(5座)、內金水橋(5座)、萬寧橋(1座)。天橋正是這個橋的序列南端的起點。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難怪名城委專家王世仁在論述天橋的意義時指出,天橋是“都城中軸與天象對應的標識”,“河渠、拱橋和一橋二碑的組合,顯示出這里是一處新的‘國門’”。
目前這里是兩條城市干道的交匯口,交通復雜,也為建設工程增加了很多制約條件。為此名城委辦提出結合中軸線申遺和天橋民俗文化演藝區建設,綜合道路設計、天橋景觀設計、管線綜合、大容量公交等各方因素,重新展示這一歷史文化景觀。再現天橋,規劃設計單位做了“文化印記”、“原址建造”、“就近建造”、“文化印記結合就近建造”四個方案,經過比對,選擇了最后一個方案,并順利通過公示。
天橋演藝區本月捧出“文化大餐”
南中軸路新標識性建筑——天橋藝術大廈正式竣工落成投入使用,記者從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獲悉,這標志著天橋演藝區起步區建設已經收獲階段性成果。根據規劃,天橋藝術中心、天橋匯、天橋歷史文化景觀等項目也在建設中,將陸續向社會開放。
傳統斗拱屋檐,簡潔大氣的外立面幕墻,200平米超大LED展示幕……地處天橋演藝區“金角”的天橋藝術大廈,面對自然博物館,與天壇公園、陶然亭公園隔街相望。“作為首都演藝文化產業的辦公基地,它將成為一個兼具展覽展示、文化商務等諸多功能,聚集文化演藝及相關產業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和產業基地,成為演藝產業的孵化、扶持和權益保護中心。”據介紹,目前,天橋藝術大廈已經具備全面進駐辦公的條件。
除了天橋藝術大廈,天橋演藝區一個容納四個劇場、總座位約3300座的劇場綜合體——天橋藝術中心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預計2015年底正式揭幕演出。
同時,作為藝術中心配套項目的天橋市民廣場,將與其地下實現貫通,并建有民俗博物館和商業配套。在天橋藝術中心與天橋藝術大廈之間,由德云社、天橋雜技劇場、中華影城等共同組成聯合改造項目——天橋匯的建設方案也已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它將通過改造與新建相結合的方式,建成一個包含4個200-300座小型劇場組成的劇場群。
據了解,“走近天橋領略藝境”等系列文化活動即將在天橋演藝區拉開帷幕,從10月31日至年底,首屆中國國際芭蕾演出季將登上天橋演藝區的大舞臺。
導語:西城天橋歷史文化景觀、海淀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房山南窖鄉水峪村和平谷老城仁義胡同,從去年開始,由剛剛成立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統籌啟動了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試點。今天,名城委辦通過本報首度公開四個試點之一的天橋歷史文化景觀展示工程建設碑記參選方案,歡迎社會各界通過市規劃委的官方網站投票,作出您的選擇。
25日記者從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獲悉,本市確定的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試點——西城天橋歷史文化景觀、海淀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房山南窖鄉水峪村和平谷老城仁義胡同等四個試點項目又有最新進展——天橋歷史文化景觀中的“橋”方案已經確定,將在月內開建。
建設碑記備選五套方案
為了對天橋歷史文化景觀標識性工程的建設初衷、規劃理念與實施情況進行記錄和說明,在設計中考慮在新建橋區南側軸線的東西各立一塊臥碑,東側為建設碑記,西側為圖示。
名城委辦今天通過本報首度公開參選建設碑記的五套方案,歡迎社會各界通過市規劃委的官方網站投票,選出您心目中最優秀的方案。根據計劃,天橋歷史文化景觀標識性工程預計明年向社會整體開放。
“四個試點的地域范圍包括舊城、近郊和遠郊,涵蓋城市和農村;資源類型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既有單體建筑、公共空間,又有文化線路和傳統村落。”名城委辦相關負責人為北京青年報記者披露了這四個試點篩選、確定、規劃編制實施的過程,及其目的和意義。
“名城保護”概念已經走向普通民眾
名城委辦相關負責人對記者介紹說,“名城保護”概念已經走出象牙塔,走向普通民眾。相應地,“名城保護”工作也已經突破單純的“文物保護”和“規劃編制”等技術領域,走向更加綜合的公共政策。在試點確定過程中,他們通過“解剖麻雀”的方式,找出適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最優政策和最佳路徑。
“試點不是簡單地修文物、搞旅游、整環境、拆危房、造景點,而是綜合考慮各類矛盾的聚集點,集中力量進行研究和突破。”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關于歷史文化名城的媒體報道高達130多萬篇。媒體報道從側面反映出社會各界對名城保護的認識深度不同、價值觀不同、保護的目的也不同,名城保護容易成為社會矛盾的聚集點。
“通過試點,可以掌握發現問題、解剖矛盾、創新思路、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讓公眾更加開放地了解名城保護,營造聲勢、提升影響,展現政府部門和執政者的素質和能力,讓試點項目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示范工程。
四個試點保護工程開始推進
北京名城委辦負責人介紹說,這四個試點項目的來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在對本地區“資源梳理”中發現的名城保護工作的“盲點”和空白領域;其二是專家、公眾、媒體、人大、政協等社會各界提及的重點類型和重要領域的歷史文化資源;其三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可以與城市現階段中心工作如違法建設查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捆綁打包”完成的保護項目。選擇試點時注重六大因素,在“性質”上盡可能多地涵蓋北京歷史文化資源的不同類型;在“規模”上要適度,便于推廣,能夠產生社會影響力;在“分布”上盡可能拓寬范圍,涵蓋市域整體層面;在“社會”上選點要考慮當地民眾的意愿;在“經濟”上要能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實施”上應與當前市政工程建設等緊密結合。
目前,西城區“天橋歷史文化景觀”已完成保護規劃編制和施工圖設計,準備進入施工階段;海淀區“貝家花園等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已完成保護規劃的編制,劃定了保護范圍,現在正深化設計方案;房山區“南窖鄉水峪村”已完成保護規劃和保護管理辦法的制定,正在開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申報;平谷區“仁義胡同”完成了保護規劃設計方案的比選,現正著手實施。
南中軸路上天“橋”再現
“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天橋傳統特色文化演藝區與天壇園林式演藝聚集區將是首都核心演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橋歷史文化景觀保護的試點項目位于明清時期北京形成的7.8公里的中軸線上。據統計,這條中軸線原有古建筑物、構筑物42座,現有35座,其中在不同歷史時期湮沒、拆除了10座,后陸續恢復了2座,天橋在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北京是一座山水城市,在北京舊城的中軸線上不僅有重要建筑和壇廟,同時由南至北還存在一個橋的序列,包括:天橋(1座)、正陽橋(3座)、外金水橋(5座)、內金水橋(5座)、萬寧橋(1座)。天橋正是這個橋的序列南端的起點。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難怪名城委專家王世仁在論述天橋的意義時指出,天橋是“都城中軸與天象對應的標識”,“河渠、拱橋和一橋二碑的組合,顯示出這里是一處新的‘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