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對黑頸鶴有很深的感情,俗稱為“青莊”、“沖蟲”、“干鵝”等,藏語中則叫做“哥塞達(dá)日子”,即“牧馬人”,有高尚、純潔、權(quán)威的意思。藏族人民信奉佛教,對黑頸鶴十分喜愛,稱之為“仙鶴”、“神鳥”、“吉祥鳥”。

若爾蓋黑頸鶴
若爾蓋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和阿壩州北部,系四川通往西北省區(qū)的北大門,是全州幅員面積大縣、畜牧業(yè)大縣和生態(tài)資源大縣。幅員面積10620平方公里,分別與甘肅省瑪曲、碌曲、卓尼、迭部4縣和四川省阿壩、紅原、松潘、九寨溝4縣接壤。縣城達(dá)扎寺鎮(zhèn)距成都498公里,距蘭州513公里。若爾蓋濕地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享有“中國最美的高寒濕地草原”和“中國黑頸鶴之鄉(xiāng)”的美譽。
春季于3月中下旬遷到繁殖地,秋季于10月中旬到達(dá)越冬地。從9月開始,黑頸鶴結(jié)群南遷越冬,通過環(huán)志已確知有兩條遷徙路線:1.由若爾蓋至草海,直線距離800km左右,從松潘草地沿邛崍山脈、岷江流域南下到烏蒙山脈的湖泊越冬;2.由隆寶灘至納帕海,直線距離700km,從玉樹及其通天河流域等地,沿金沙江河谷及雀兒山、沙魯里山經(jīng)四川西北部到云南西北橫斷山脈的湖泊越冬;依據(jù)調(diào)查資料分析推測,在西邊可能還有第三條遷徙路線:在新疆東南部、青海西部繁殖的黑頸鶴通過唐古拉山口,而在藏北、藏西北繁殖的黑頸鶴,則由高海拔向南或東南遷徙到低海拔的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越冬。據(jù)在草海觀察,黑頸鶴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初到達(dá),至翌年3月中旬至4月初北返,在越冬地生活150天左右。越冬集群形式有家庭群、亞成體群、以及與灰鶴或其他雁鴨組成的混合群。
藏族人民信奉佛教,對黑頸鶴十分喜愛,稱之為“仙鶴”、“神鳥”、“吉祥鳥”。藏族長篇史詩《格薩爾王傳》是一部流傳極廣的民間巨作,描寫嶺國的格薩爾王降伏各地妖魔,為黎民百姓除害的故事;其中王妃珠茉在被巴扎那保國的霍爾王族黃帳王俘虜之后,寫信向格薩爾王求救時,便是派去3只仙鶴送的信,尼瑪澤仁繪制的“珠茉遣鶴送信”(唐卡)畫,深受藏族人民喜愛。
(責(zé)任編輯 :任攀攀)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