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文化傳播平臺建設專家咨詢座談會暨北京水文化保護與發展學術交流會在通州區舉行。筆者從會上了解到,自2012年7月起,該區水普辦在全區范圍內開展第一次水文化遺產調查工作,一年多的時間里,普查人員在全區范圍內開展水文化遺址考察,發現了184處重要水文化遺產。
自2012年7月起,通州區水普辦在全區范圍內開展第一次水文化遺產調查工作。通州區水普辦依托第一次水務普查現有機構及設備,對本區內的水文化遺產進行系統分析,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一年多的時間里,普查人員在全區范圍內開展水文化遺址考察,發現了184處重要水文化遺產:“牛牧屯護坡遺址”始建于新中國成立之初,據說是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利工程;“漷縣鎮蘇莊的大運河滾水壩遺址”,距今已有200余年歷史,填補了從通州段到天津段古代大運河水利設施記載空白;“張家灣的古碼頭遺址”,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所建,曹雪芹祖父曹寅在張家灣城南門花枝巷設本銀7000兩的當鋪,表明了張家灣運河客船碼頭的歷史……此次調查出的水文化遺產分為工程類65處、管理類60處、非物質59處。
水普辦在全區范圍內還開展了廣泛宣傳。以鄉鎮水務管理單位為基礎,落實到村級單位,收集水文化遺產線索;通過多種媒體,在全社會開展征集活動,最大程度地吸引市民對運河文化的關注與支持,擴大水文化影響力,力爭最大程度獲取有價值的線索,努力做到不忽略,不遺漏。
另一方面,區水普辦還積極與區委宣傳部、區文委、區文物管理等部門溝通,并邀請北京大學、北京物資學院及水利部水文化專家及區內文物專家等共同參與,專業指導,通過深入探究本區水文化遺產的年份、內涵等,確保信息精確完整,做到有理可依,有據可查。
下一步,區水普辦將繼續完善并出版調查成果,與全社會共享。同時,計劃與區旅游部門合作,編制《運河文化旅行探訪指南》,并探索如何把水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工程規劃與建設之中,以及如何更好地傳承運河文化。(通訊員 馮維靜)
(責任編輯 :任攀攀)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