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旅館因其形狀像膠囊一樣而得名,是由幾十個整齊摞起來的“膠囊”組成,每個“膠囊”里面可安頓一名顧客。膠囊旅館也叫“太空艙旅館”、“膠囊公寓”、“盒子旅館”、“格仔旅館”、“棺材旅館”、“節能青年客棧”等,起源于人多地少的日本。1979年,新日本觀光株式會社在大阪梅田開辦了首家膠囊旅館。1985年,為容納國際科學技術博覽會的觀光客,日本修建了大量的膠囊旅館,膠囊旅館開始被普通大眾接受。時至今日,膠囊旅館甚至成了日本的旅游名片,不少旅行者將其列為觀光保留項目,一些熱門的膠囊旅館甚至要提前幾個月預訂。
日本的膠囊旅館多選址在車站等交通便利處,由于存在疏散難、存火患等設計上的先天缺陷,其對建筑材料的技術要求卻很高,從框架到配件均為防火耐火材料,連床墊都得經過防火檢驗。“膠囊”像一個個巨大的滾筒洗衣機,分上下兩層排列在一起,二層有樓梯直達,內部面積一般不超過兩平方米,高度僅有1.25米,人在里面無法站立,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謂是小空間承載了大生活,電視監控器、廣播、電視、無線上網等設備一應俱全,且多與桑拿洗浴一并對外營業,住宿費用也比一般旅館要低廉許多。
土地資源越來越寸土寸金,膠囊旅館的出現本是權宜之策,卻因其低碳排放、經濟實用、節約資源、安全衛生等優點,與人類日益倡導的低碳、環保理念不謀而合,很快就被世界各國效仿,與經濟是否發達無關,中國、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新加坡、韓國等國家都出現了膠囊旅館,受到了一部分年輕差旅族的歡迎,但除了日本之外,膠囊旅館難以在其他國家得到推廣和發展。
2010年初,膠囊旅館首次登陸我國蕪湖,“膠囊公寓”因此也被審定入選當年年度新詞語,并收錄進《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指在保證住客基本生存權的前提下,將私人空間做到合理的最小化的公寓。
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早已有類似膠囊旅館雛形的蝸居、蟻族、群居、集裝箱屋等降低居住成本的做法。膠囊旅館的引進,無疑為應對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流動人口驟增提供了新思路,也為既經濟實惠又不失尊嚴地解決住房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膠囊旅館進入中國的時間很短,卻如雨后春筍般在北京、上海、重慶、西安、南京、廣州、深圳、昆明等城市涌現,為流動人口提供了旅宿或過渡性住房,杭州、西安、上海還相繼出現了生產膠囊旅館設備的專業廠家。和一些動輒以豪華、大空間為傲的星級酒店相比,膠囊旅館因其低碳、環保,最大的賣點還在于經濟,它在寸土寸金的一線城市可以做到房租控制在38元-68元不等。
西安悠游青年膠囊公寓,是國內首家日式膠囊旅館,在日本膠囊公寓的基礎上自主研發了太空艙式睡眠床專利,規格為長2.1米、寬1.2米、高1.25米,制造的主要材料為鋼材、阻燃ABS工程塑料鋼、防火板等,與日本廂式風格的膠囊旅館一樣?熏其居住功能設施也盡可能地現代時尚,配備了冷暖空調、免費寬帶、數字電視、24小時熱水淋浴、報警系統、通風系統、消防系統、公共客廳浴室、行李房等,以滿足顧客的基本居住功能。當然,為了消防考慮,所有的“膠囊”都沒有安裝門,只能用一塊簾子來保護隱私。
把膠囊旅館作為暫時性的住處或獵奇性的嘗試,很多人都可以接受甚至贊譽,但一旦要長居,畢竟人不是蜜蜂,無法像蜜蜂一樣終生擠在密密麻麻的峰巢里。更何況,“膠囊”一個挨一個排列,易存在不夠人性化和私密性、安全性、消防等方面的隱患。所以,膠囊旅館最初的日本設計者,想以此為樣板為未來房屋打造新模型的設想道路,恐怕還要更漫長。
逼仄,往往是體驗者對膠囊旅館的第一印象。特別在我國,歷來有追求高堂廣廈的文化習俗,安全、舒心、人性化是普遍的居住需求。但隨著膠囊旅館的設計和管理的不斷完善發展,這種經濟的住宿方式逐漸開始擺脫窮困、壓抑、狹小、窘迫等定義。正如一位體驗者入住膠囊旅館,使用無線上網發微信,說“住膠囊旅館,要想心情好,就當是提前進入了太空時代”。
在房價被推高到普通人可望不可即的今天,能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固然令人歡欣鼓舞。但我國還有一句老話“廣廈萬間熏臥眠七尺”。看來,住膠囊旅館必須無欲則剛,有“夜眠不過七尺”的豁達,就不會覺得膠囊壓抑了。膠囊旅館目前在我國還處于探索試水階段,在客觀上能緩解住房難,起到治標作用。而對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與否,很大程度源自大眾的心態。
(責任編輯 :高樺楠)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