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出行,許多人會想到微信上的旅游攻略,以及手機上預訂機票、酒店等,實際上,隨著數字技術與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給旅行的沖擊遠不止此。
APP導覽、二維碼介紹、數字化模型、全方位街景視圖,指尖上的操作可以讓旅行變得便利,讓游人提升旅游體驗,同時也讓景觀獲得更好的保護。
手機變導游 自助旅行更便利
“提起‘烽火臺’,大家最容易想起的是‘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下面讓大家來重溫一下這個故事”。“祈年殿在清朝是舉行祭天及祈谷儀式的圣殿,一般人都認為天壇就是祈年殿,這又是一大誤會”……
磁性的聲音、生動的內容,不過這不是導游的親身講解,也非源自租用的景區導覽設備,而是通過手機導覽APP完成的。只要輕輕觸摸屏幕,景區導覽的APP便能通過定位系統獲知游客的游覽路徑,在經過主要景點時向游客進行介紹。
不少景點都推出了這樣的APP,比如頤和園將要推出的客戶端,就是基于8萬字的講解資料,涵蓋140個景點。除此之外,北京的八達嶺、蘇州的拙政園、杭州的西湖等知名景點都可以實現手機導覽。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去看名勝古跡,如果只是走馬觀花恐怕沒什么勁,可是租講解機或是請導游都要破費,而且水平還參差不齊。”來自成都的袁盼對記者說,此前他沒少為這事發愁,“現在好了,只要有網絡,通過景區的APP,選擇旅游路線也好,獲取景點介紹也罷,都變得簡單了。”
雖然這樣的APP很有吸引力,但不少游客是到了景區才想起APP導覽這回事,接收定位服務和語音解說往往耗費不少流量,其流行受到一定限制。
對此,不少景點都做了準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頤和園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年內有望實現園內WiFi全覆蓋,天壇公園管理處也考慮未來將推行這一舉措,而香山公園則在大門處設置二維碼,方便游客直接下載客戶端。
另外,二維碼也廣泛應用到古樹、山石等介紹中,只需輕輕一掃,手機屏幕將顯示詳細的文字介紹。
建數字模型
參觀保護兩相宜
數字化的旅行方式,除了讓人們游覽更為便捷,其實還對文物和景觀有著不容忽視的保護作用。
今年8月1日,敦煌莫高窟數字游客服務中心開啟,前來觀光的游客先在此觀看超高清數字球幕,對莫高窟壁畫有所了解后,再進行實地參觀。
直徑達18米的半球形銀幕使觀眾恍如身臨其境,置身于一個個異彩紛呈、如夢如幻的洞窟之中,絢麗的壁畫近在咫尺,精美的塑像仿佛觸手可及。
“因為我在數字化展示的環節已經對壁畫有所了解,視覺上也受到了沖擊,所以實地參觀時,只是去簡單驗證一下前面所見的內容,并不耗費很多時間。”剛剛去過敦煌的游客孫原告訴記者。
對此,敦煌市委書記詹順舟表示,通過數字化技術展示莫高窟壁畫,既讓游客的體驗得到了提升,又因為實地游覽人數的減少強化了對洞窟的保護。“人體所排出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對壁畫有較大的破壞作用,而這種方式的推廣縮減了實地參觀的人流量,對避免壁畫受到侵蝕有重要幫助。”詹順舟表示。
除了對保護古跡的考慮外,對已成廢墟的遺跡進行復原,也是建立數字模型的重要原因。比如數字圓明園的建立,能運用3D技術恢復圓明園全貌,再現100多年前“萬園之園”的輝煌,不再讓游客只能面對各種土丘和殘垣斷壁唏噓不已、抱憾而歸。
覽街景地圖
彈指間身臨其境
“我想周游全國,但財力和精力都有限”,“出去玩最討厭到處人滿為患的場景,到底是看景還是看人頭啊”,“本來想在海邊看日出,結果每天都下雨”……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不少游客表達了自己在旅行方面遇到的苦惱。這些問題徹底解決并不容易,但是如今流行的街景地圖,可以讓人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動動手指就看到心儀的景點,甚至如同身臨其境。
在百度、騰訊等街景地圖上,不少景觀都有360°視角的場景。例如,搜索“故宮”后,點擊按鈕向北穿過太和門,氣勢恢弘的金鑾殿便映入眼簾,周圍則是廣闊的大廣場。再如,搜索“外灘”,就可飽覽浦西的老建筑和直入云霄的浦東高樓群。
有的景區會專門在官網推出“街景模式體驗”,比如安徽黃山的官網上就有“屯溪老街”的實拍街景,通過使用鍵盤和鼠標變換角度和高度,人們可以從不同側面欣賞風景,甚至還可以選擇白天和夜間模式。
不管實際地點人流有多少,天氣有多差,街景模式總能帶用戶領略理想狀態下的好風光。
“我覺得街景地圖也可以作為一種‘預備旅游’的方式,可以在去實地旅行之前,熟悉一下周圍的具體環境。”對于街景地圖的使用,孫原的見解也頗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