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節假日,蘇州山塘街上人頭攢動。與傳統大紅燈籠交相輝映的,是一張張外國游客的面孔。領略江南古鎮風情,品味傳統美食自然必不可少。現在老外們爽了——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翻譯專業的大學生們組成團隊在上海周邊6大古鎮進行調研,不僅為133道古鎮小吃制作了英文菜單,還繪制了地道的美食地圖,免費提供給游客和店家。
江南古鎮需要標準英文菜單
“夫妻肺片”的翻譯是“Couple’sSliced Lungs”,這樣的翻譯方式,讓國外人驚呼:“太嚇人了,像人肉片”。類似不夠標準的英文菜單,在上海周邊的古鎮里屢見不鮮。
金康是華東師范大學英語翻譯系大學生,一次專業課上,外教老師也講述了自己去七寶古鎮游玩的一件窘事:因為古鎮的飯店里菜單沒有英文,外教只好按照圖片點菜,卻發現呈現的食物與圖片大相徑庭。部分小店提供了英文菜單,卻總是存在讓人啼笑皆非的錯誤。
“不如我們一起來尋找出上海周邊古鎮的特色小吃,并翻譯成英文菜單!”在金康的帶領下,8名外語學院的大學生選擇前往七寶、朱家角、南翔、楓涇、召稼樓以及山塘街6大江南古鎮進行調研。“通過采訪小店店主和外國游客,了解他們對于英文菜單的需求,并在專業老師指點下翻譯標準的英文菜單。如果有可能,還可以了解菜背后的故事。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英文水平,也能為中國美食文化傳播做點貢獻。”金康說。
菜名應體現原材料和烹飪方法
在金康團隊的翻譯理念里,赫赫有名的“宮保雞丁”,應譯為“Sauteed Chicken Cubes with Peanuts”即“花生和雞塊放在一起炒”。
怎樣的英文翻譯才能讓外國人看懂?金康特別向學校里的留學生取經。喀麥隆留學生Daniel建議說:“因為對中國美食不甚了解,外國人更希望通過菜單知曉菜式的原料和烹飪方法。”
按照這樣的翻譯思路,金康團隊制作了菜單的初稿,并拿給外語學院翻譯系主任趙剛老師審閱。但在趙剛看來,菜單雖然表面看上去覆蓋了菜的原材料和做法,但翻譯比較粗糙。而專業的菜單翻譯有很多講究,例如在體現“辣”時,“微辣”表述是“mildspicy”,“中辣”譯為“medium spicy”,“重辣”則應為“hotspicy”,分類非常詳細。
不同的烹飪方式需要用各類專業英文單詞來體現:蒸、煮分別譯為“steamed”或“boiled”,燉翻譯成“stewed”或使用法文單詞“Sauteed”。而體現烹飪方式的單詞,在不同菜名中所放置的位置也不盡相同。例如“鹽水蝦”的翻譯為“Shrimps Boiled in Salt Water”,體現烹飪方式“煮”的單詞“boiled”放在“蝦”的后面,而“羊肉鍋仔”翻譯為“Stewed Lamb”,“燉”這一英文單詞放在了“羊肉”的前面……這給金康團隊提出了比較高的專業要求,要真正對傳統美食的烹飪方式和大量專業詞匯都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以做出正確的翻譯。
金康發現,不少外國人品嘗中國菜,對于菜品背后的故事也很感興趣。為此,他提倡團隊一起通過查閱文獻和網絡資料、詢問古鎮店主等方式,為部分菜肴配上了文化故事。例如“咕嚕肉”的故事是:因為這道菜非常好吃,人們在等待菜上桌的時候肚子里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并且,“歷史古老”的中文發音與“咕嚕”雷同,這使得這道菜有了一個古老的傳說。
“你吃著、我看著”中誕生的美食地圖
在選擇翻譯菜品的過程中,大學生們對各個古鎮的特色美食也有所了解。于是,他們想為古鎮制作一份英文的美食地圖。
在楓涇古鎮,著名的“天香豆腐干”可以在“三里橋豆腐店”買到;想吃“楓涇丁蹄”,要去“李記蹄坊”味道才最正宗……不僅給出攻略,美食地圖上還標注了每個推薦店家的地理位置,方便外國游客尋找。
為了尋找特色美食,金康團隊在6大古鎮試吃特色店家:“先從網絡上查詢美食種類和店家,再由團隊成員一一驗證。”在此過程中,金康團隊采取了“你吃著,我看著”的工作分工方式。原來,受到經費所限,團隊8個人分成“品嘗組”和“地圖繪制組”,每到一個古鎮,“品嘗組”同學可以試吃各種美食,“繪制組”的同學們只能看著一邊咽口水、一邊將美食信息記錄、繪制出來。等到下一個古鎮,兩組的同學任務互換。
“在趙老師指導下,我們不知道修改了多少遍,終于翻譯出了133道古鎮菜名,為一些有故事的菜配上文化故事,并為6大古鎮制作了美食地圖。”金康告訴記者,制作成的菜單和地圖的電子版,已經免費提供給了古鎮小店的店主們。“未來,我們還會繼續翻譯出更多語言版本的菜單,將法語、德語、日語、俄語以及西班牙語菜單都融入進來。”
(責任編輯 :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