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巴
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的古城南京,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建城史,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然而近幾年,南京卻出現了文物偽造、高樓環古湖等景觀工程,面對傳統與現代的抵制與交融,南京面臨著怎樣的保護修繕與開發利用的抉擇?(2月2日新華網)
旅游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縱觀國內各地的著名旅游景區,要么就是有景,要么就是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吸引游客,刺激經濟發展。旅游經濟的發展最高境界乃是與文化的交融,從這個切入點來說,有景創造了文化,有文化才創造了景,二者缺一不可。可近年來各地的一些旅游景區相繼出現“偽文化”、“假古董”,來充當歷史遺跡,戴著“歷史悠久”的帽子,以自我嘲諷式的漫畫形象,自導自演著旅游發展中的文化扭曲。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有各種獨特的文化歷史,它不可復制,更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它的價值,可也無法從法律上去約束它的變質。為什么會有江南第一名湖變“洗腳盆”這個說法,究其根本就是個悲劇。文化是要跟著旅游走,旅游開發到哪里文化跟進到哪里;文化產品可以轉變為商品,打造成為旅游的品牌和亮點。但在文化與旅游的相互融合之中,以“之乎者也”的方式,一筆帶過了文化的價值,出賣文化來刺激旅游效益,復制遺跡來冒充歷史,這樣的發展方式,是不是有點愧對文化,愧對歷史?
當然,發展旅游重現歷史文化并沒有錯,可文化不是游離存在的,它體現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之中,體現在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中。旅游作為當今世界最廣泛、最大眾的交流方式,必然是展示文化、傳播文化、推動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當代適應當代地區發展的必然路線,旅游發展得好,說明文化氛圍營造得好,但不是丟了文化的內涵,來塑造文化的外殼,提升旅游品牌,融合要的是有積極意義的融合,如果是為了融合而融合,或者為拉動旅游業和當地市場的利益,而勉強拉上歷史的誤區,那文化就成了旅游的犧牲品,二者的根本關系也就徹底扭曲了。
中國是有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國,可如今很多人忘記了文化的價值,忘記了旅游發展的底線,表面上扭曲的是旅游發展中的文化,實質上是扭曲了人的本性。(來源:大河網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