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地旅游的特點,四川旅游無論是航空還是鐵路到達成都,最后都需要公路客運完成。在四川旅游的輻射力和橋梁構成中,無論其他交通形式和其它地區的交通及其形式發展對相應區域影響力有多大,成都始終都是“四川旅游”的”大多數”集散地。同時,成都還是租車、拼車等亟待規范的自駕型“潛”市場的一個旅游端口。就現有運力和客運營銷方式對旅游的發展而言,都無法與市場需求和“四川旅游”的金字招牌相匹配,更無法面對現代人“說走就走”的即時或即興旅游。
目的地型四川公路客運旅游主題集散中心(總站)的構想,旨在將公路客運與旅游目的地相結合或將公路客運“藏”在旅游目的地之中,讓集散中心本身不僅具有旅游目的地功能而且還具有旅游行業總部經濟功能。
游客不僅需要風景,其本身也是一種風景,所謂看風景的人也是風景。讓游客成為風景就是本構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專門用于旅游的車站,就是不讓游客來到成都后在各個車站進行乏味的消耗,而是讓其從容自在的關注四川旅游信息,享受四川旅游的品質。
筆者認為,構想背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四川旅游由大轉強的標志性需要、四川旅游規劃布局的需要、四川旅游窗口形象提升的需要、環大都市旅游經濟發展和所屬各地市州旅游發展互動的需要、旅游市場的游客集散需要和游客安全信息管理的需要、傳統客運承載力邁向主題性客運的需要、新功能拓展集約性的需要(客運、客棧、客餐、客茶、客風景、客生活、客營銷)、給予游客先聲奪人的四川旅游營銷傳播需要
總站屬性應為:客運主題性結構調整、省內旅游專用專營車站。
功能體現:集游客集散、旅游客運、自駕中心、游客住宿、旅游餐飲、旅游娛樂、旅游購物、形象展示、旅游推介、旅行診所、旅游講座、行業總部經濟、地方旅游營銷線下窗口等功能為一體的旅行生活風景地。
構建模型:老成都、川西民居、林盤性壩子文化、水碼頭。
參考選地:黃龍溪古鎮對岸、三岔湖、新場古鎮、或依某號地鐵線的城外近水端口。
業態構成:客運站、川旅導航館、地方旅游專賣店、行業聚集地(旅行社、客棧、餐飲娛樂業等)。
運管模型:由省級旅游管理部門主管、專業公司運作、滾動性班車發往各個簽約地和景區所在地、報備式開放性自駕運營地等。
客運方式:和其他客運一站到底或定點就餐停靠不同的是,旅游客運方式應與全域旅游相適應,在適當的景點設置停車場所,以便就近觀景,給予游客更多的沿途觀景機會。
案例參考:位于上海市徐匯區中山南二路2409號的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建于1998年5月,是市旅游局直接管理的為旅游者提供自助旅游服務的城市旅游基礎服務功能機構。以“班次頻、線路廣、景點多、購票便、車況好、服務優、價格惠”和毋須預約,隨到隨走的自助旅游形式為特點,成為上海市民及在上海的國內外游客短途出游的首選,成為發展都市旅游和完善城市旅游服務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推動長三角旅游合作的重要平臺。
創新舉措:功能效益性集結、風景式運營;既有公路客運功能,又有目的地功能,還有行業功能和和營銷功能。
效益分析:無形效益和有形效益相得益彰,業態招商效益顯著,對激活項目所在地經濟更有極大的增值作用。
備注:本構想只是立足于現象性分析和趨勢性判斷,涉及規模運力等要素,還需要對現有公路客運旅游成分等諸多因素結合旅游近年度發展報告進行數據分析。應該看到的是,作為全省旅游規劃布局,公路客運的旅游專營和成都輻射影響,都是各旅游環線、各旅游經濟區、各旅游經濟帶乃至旅游增長極這盤棋局的一個重要棋眼。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