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地毯五廠獲悉,其制作宮毯的傳承人和員工已經搬進新的產業園區。在新產業園區內,新的設備和展示場地都已就位,過去被稱為“軟黃金”的北京宮毯技藝正籌劃進行新的市場發展。該項目負責人秦溯表示,在產業園的基礎上,盤金毯將著重進行傳統技藝的傳承,此外還將宮毯作為一個文化主體,梳理其歷史發展。
搬進產業園產業化開發
北京商報記者從地毯五廠獲悉,由北京市地毯五廠和北京華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的北京華方地毯藝術有限公司,在順義區北環路88號院的華方文化產業園正式開始運行。
據了解,北京市地毯五廠原廠長秦溯負責該項目。秦溯表示,成立新公司主要是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宮毯織造技藝發展的重新定位,未來將主要發展以盤金毯為代表的高端藝術品。盤金毯顧名思義,在織毯主料羊毛之外加入金線織作而成。盤金毯生產周期長、用料珍貴,而且受技藝限制無法大規模生產。秦溯稱,基于這些特點,地毯五廠在恢復盤金毯制作技藝之后,由北京華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資成立新公司,確定將以盤金毯為代表的宮毯往高端藝術品方向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在產業園區內看到,工作人員正在進行一個大件的盤金毯制作。據工作人員介紹,每天重復織毯,他們已經連續花費半年多的時間在同一件盤金毯作品上,預計還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織造完成一幅2米見方的作品。在工作間旁邊的展示廳內,展示著幾十款比較有代表性的老、新手工織毯作品。據秦溯介紹,這些都是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宮毯作品,有原件也有復制品,未來這些作品都將在博物館內對外展示。
秦溯表示,今年9月,月壇雅集非遺(體驗式)博物館將正式對外運營。屆時,以編織類為代表的北京宮毯將有一個單獨區域對外展示。
文化歷史需要講故事
據了解,地毯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羊毛用于紡織開始。秦溯表示,地毯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手工織毯技藝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具有較高的技藝和文化內涵,因此,在文化大發展的今天,通過人文發展水平的提升需要,手工織毯技藝非常有必要繼續傳承發展下去。
盡管已經將北京宮毯作為一個文化產業發展,但秦溯依然堅持保留用傳統技藝制作宮毯。在秦溯看來,雖然現在地毯的替代產品很多、機織地毯生產已經普及,但生產保值、增值手工宮毯的人和企業卻屈指可數,“這是一個有歷史淵源、有文化內涵、有技藝的產品,過去稱為‘軟黃金’,現在做的人少,證明我的市場空間大”。
定位為文化產業發展,秦溯表示,目前最欠缺的是歷史文化研究。“當前的工作人員主要都是在進行產品制作,一些年長的從業人員都不曾接觸過相關的歷史研究,還缺乏專門研究地毯歷史的人。”在秦溯看來,地毯歷史悠久,在歷史上發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需要挖掘出來并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進行傳播,“現在就缺專門講故事的人”。
據介紹,秦溯參與的北京宮毯文化研究成果,目前已經集結成冊并出版,書名為《北京宮毯制造技藝》,是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之一。
秦溯認為,傳統技藝創新必須建立在傳承的基礎上,而傳承就是要保持原汁原味的技藝和樣式,“手工織毯在歷史上曾經歷過色彩和樣式發展的巔峰時期,現在很難在傳統基礎上進行超越,因此傳承首先必須是保持原汁原味的技藝”。在秦溯看來,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將傳統技藝原汁原味地傳承下來。
規模生產依然面臨招工難
就北京宮毯的發展問題,秦溯再一次提到了傳承問題。秦溯表示,初學者3個月基本上就可以掌握織毯的基本技藝,但是要熟練掌握不僅需要苦練織毯基本功,還要有對色彩的整體把握、對線條的充分理解和空間想象能力。此外,宮毯制作周期長,熟手三天也只能織一寸高,一塊2×3米的毯子,兩個人同時織,一年也不能織完。宮毯織造要求制作者有極大的耐心,因此一直招不到合適的年輕學徒。
在人員尋找上,秦溯介紹,華方地毯已經與工美技校合作,計劃通過學校招收一批年輕的學徒。秦溯表示,近些年進行的非遺進校園活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傳統工藝的興趣,對未來的傳承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環境基礎。
資料顯示,北京手工織毯由于曾是皇宮專用的御用品,因此被稱之為“宮毯”。宮毯分為地毯、壁毯、臥毯等多個品種,為了凸顯宮廷特色,宮毯講究紋樣堆成,圖案花紋也極其考究。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