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 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
①
② 舊 ①1949年2月,瓊崖縱隊領導人馮白駒(左)與吳克之(右),在研究春夏季攻勢作戰方案。 ②1948年9月,瓊崖縱隊副司令員李振亞在秋季攻勢誓師大會上作戰前動員。 本報記者 陳元才 翻拍
新 瓊崖縱隊司令部舊址所在地——五指山毛陽鎮毛貴村,如今已是村容整潔的文明生態村。 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 ■ 本報記者 況昌勛 易建陽
公路,盤繞著群山,忽陡忽緩、忽彎忽拐,許久后,見一條江水穿山而過,就到了五指山毛陽鎮毛貴村。這個躲在峰巒疊嶂的五指山腹地、并不起眼的小村莊,在67年前,卻是瓊崖解放區的“心臟”。
村前的昌化江,承載了那段令人激動的歲月;村頭的大榕樹,記錄了那一個個令人沸騰的捷報。在這個小村莊里,發動和指揮了秋、春、夏季三大軍事攻勢,為解放海南島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是在這個小村莊,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成立,黎族苗族人民實現當家作主。還是在這個小村莊,1949年10月,海南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4月,五指山的黎明透些清涼,旭日升起,抹紅天邊縷縷浮云,讓毛貴上空的五星紅旗更加紅艷。五指山革命紀念園內,23米高的紀念碑,訴說著“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故事。是敬仰、是懷念、是激勵,吹響瓊島解放集結號的毛貴村,被瓊州兒女喚作“海南西柏坡”,被奉為瓊崖解放戰爭的圣地,感召著一代又一代海南人艱苦奮斗、拼搏前進!
一次握手
開啟黎族人民跟黨走新紀元
王和新,這位毛貴村黎族老人,雖然忘記了自己的年齡,但是說起那段歷史,卻是侃侃而談!坝∠笞钌羁痰氖,馮白駒帶著部隊幫助村民修水利,用竹簍裝滿石頭,沉到水里!
“國民黨反動派是‘雞不吃米,客(漢)不吃黎’,瓊崖共產黨的到來,則是黎漢一家親。”王和新說,村子附近辦起了醬料廠、米粉廠、醫院,“還有免費招收黎族子女上學的毛貴小學,低價銷售食鹽、農具、種子的供銷合作社,男女老少打著火把去觀看的文藝表演!
一個個鮮活的細節,深刻地印在王和新的記憶中,也鐫刻于黎族人民的歷史中。
時光倒流到1943年12月。“白沙起義”黎族首領王國興到澄邁縣六芹山,見到了中共瓊崖特委書記、司令員兼政委馮白駒。二人一見如故,雙手緊握。這一握手,開啟了黎族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干革命,永遠跟著共產黨走的新紀元,開啟了黎漢人民大團結的新時代。
這次會見,猶如一把“金鑰匙”,打開五指山大門,為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創造了條件,鋪平了道路。1948年3月,中共瓊崖區黨委、瓊崖臨時民主政府和瓊崖縱隊司令部等黨政軍三大領導機關進駐白沙縣毛貴鄉(現五指山毛陽鎮毛貴村)。
毛貴村前有一條河,為昌化江上游,數十條小溪匯流其中。黎族、苗族和漢族,也如一條條溪水匯流成大河,凝聚成一股強大的革命力量。1948年6月6日,樂東縣全境解放,白沙、保亭、樂東解放區連成一片,五指山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方圓一萬多平方公里。
五指山區全面解放后,瓊崖區黨委和民主政府決定將少數民族聚居的白沙、保亭、樂東、瓊中四縣設立為“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自治區行政委員會設在毛貴鄉,從此黎族苗族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從此,成千上萬名黎族苗族青年參加瓊崖縱隊,王和新就是其中一員。
硝煙散去,喧囂不在,毛貴恢復了寧靜,但歷史的鼓點仍在繼續。如今已是滿頭白發的王和新,遠離槍林彈雨,享受著藍天白云、酒肉茶香,“不用再挨餓了,也不住茅草房了,村里通上了水泥路,小孩有了更好的學校。當年跟著共產黨走是對的,不然黎族人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大戰役
瓊島解放吹響勝利前奏
從五指山市區到毛貴村,一條雙車道公路盤山而行,村前一座大橋,通往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
60多年前的毛貴看似閉塞,卻也是四通八達。打開老地圖,可見毛貴正居原白沙、保亭、樂東三縣交界處,依偎昌化江旁,沿河灘,向東南可出通什到保亭,向東可通水滿達定安,北去可到什運抵白沙,向西南可出番陽至抱由直達樂東平原。
67年前,一個個戰令正是沿著河灘發出,一個個捷報沿著河灘傳來——
1948年9月初,發動秋季攻勢作戰,5個支隊兵力向陵水、萬寧、樂會、瓊東敵占區進攻,歷時68天,殲敵1570人,攻克和解放18個墟鎮。1949年初發動的春季攻勢,解放了新州、昌化、感恩三座縣城和石碌礦山、廣壩電站等20座城鎮。
同年6月,瓊崖縱隊主力部隊從毛貴出發打響了夏季攻勢,在龍江、陽江告捷之后,揮師文昌,全殲重興鎮和會文鎮據點守敵。正在瓊崖縱隊所向披靡時,被大陸野戰軍打敗的國民黨潰軍,相繼渡海至瓊,敵我形勢發生急劇變化,我軍不得不停止攻勢。
“三次攻勢,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以五指山為中心的瓊崖解放區,為奪取瓊崖解放戰爭的勝利以及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大軍解放海南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笔∥h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員邢詒孔說。
每一次捷報都沾染了革命鮮血,每一次勝利都是革命烈士用犧牲取得的。王和新回憶,1948年10月初的一天,天降暴雨,河水暴漲,在萬寧牛漏不幸犧牲的瓊崖縱隊第一副司令員李振亞遺體,被官兵歷經七天送回毛貴,上千群眾迎接,失聲痛哭。群眾砍伐麻竹,結成五層竹排,將棺材載送過河,淚水撲喇喇地滴入河中。
與李振亞一起安息于毛貴的,還有一批指戰員。
群山巍巍,江水滔滔。每年清明、國慶,成千上萬五指山群眾,自發來到烈士陵園,獻上鮮花。
紅旗高揚
革命精神凝聚建設力量
在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一面五星紅旗迎風招展。望著這面紅旗,五指山干部陳佳彥神情肅穆地說道,“海南第一面五星紅旗就是在這里升起的!”
1949年10月1日,毛貴山谷,天剛拂曉,瓊崖黨政軍干部、戰士以及黎、苗、漢族群眾共1000多人聚集在廣場上,在禮炮、軍號、鑼鼓聲和歡呼聲交織中,在瓊州大地上,徐徐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五星紅旗的升起,升起了希望,也升起了挑戰。國民黨殘兵敗將紛紛從大陸退逃瓊島,與原守敵海南特區警備總司令陳濟棠部會合,人數超過10萬,企圖憑借瓊州海峽而長期固守,叫囂要把海南島變成“第二個臺灣”。
面對敵軍驟增的嚴峻局面,經歷了20多年革命斗爭實踐,經受過種種惡劣復雜環境考驗的瓊島軍民沒有被嚇倒,從各個方面做好充分準備,更加斗志昂揚地沖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接最后一次嚴酷斗爭的考驗——
軍事上,在馮白駒的統一指揮下,瓊崖縱隊在斗爭中發展壯大,至1949年12月,全縱隊總兵力達1萬6千多人,鞏固了解放區,增強了接應配合野戰軍渡海作戰的軍事力量;
社會上,全島開展了籌集錢糧的“一元錢一斗米”運動。五指山區的黎苗同胞,雖然生活貧苦,但同樣熱情支援前線,除了春耕種子外,爭著把糧食獻出來,自己愿以雜糧、野菜充饑。不少人把祖輩存下來的幾塊銀元,把珍藏多年、準備作女兒嫁妝的金戒指、金耳環都拿出來,認購解放公債。
“什么是‘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精神?是艱苦卓絕,是越挫越勇,是自力更生,是一心為民,也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五指山毛陽鎮黎族大學生村官林佳能,兼職做著紀念園講解員,每一次講解,她都穿著黎族服飾。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那段故事、那股精神!
五星紅旗下,海南黎族苗族人民和漢族人民團結一致的優良革命傳統延綿不斷。時至今日,900萬瓊州兒女,不分民族,一條心,共建國際旅游島、同譜一曲美麗中國海南篇章。
(本報五指山4月24日電)
紅色名片
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
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位于五指山市毛陽鎮毛貴村,始建于2001年,占地面積238畝,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旅游景區。現在紀念園主體工程包括紀念碑及浮雕、紀念園廣場、烈士陵園等。
毛貴村,是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的大本營——瓊崖區黨委等機關的駐扎地,也被稱為海南的“西柏坡”。五指山革命根據地是全國六大革命根據地之一。當年,就在這片山谷,馮白駒率領瓊崖黨政軍首腦機關,運籌帷幄,發動和指揮了秋季、春季、夏季三大攻勢戰役,迎接和配合大軍渡海作戰,最終迎來了全海南的解放。
專家連線
省委黨史研究室科研宣教處調研員吳淑貞:
五指山革命根據地
對海南解放意義重大
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瓊崖特委從瓊崖斗爭實踐出發,正確貫徹中共中央的指示,適時地作出決策并全力實施的結果,是瓊崖解放戰爭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關鍵之舉,它結束了瓊崖我黨我軍長期無鞏固后方根據地的歷史,對加速海南的解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了五指山區這一穩固的后方,瓊崖革命干了幾件大事。一是加強黨組織的建設,為黨領導全瓊軍民、奪取解放戰爭乃至瓊崖革命的最后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基礎。二是加強了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中央軍委將“廣東省瓊崖游擊隊獨立縱隊”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標志著瓊崖縱隊這支地方武裝正式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系列,在向著正規化發展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三是加強解放區的建設,把五指山區建成“海南西柏坡”。四是成功地發動了1948年秋季和1949年春季、夏季攻勢,進一步擴大了解放區。
穩固的五指山革命根據地,成為接應配合野戰軍渡海作戰解放海南的可靠后方基地。1950年5月1日,在瓊崖縱隊和海南人民協助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登陸海南島,并迅速掃蕩殘敵,完成全島解放。
留言簿
講好五指山革命精神
每一次講解,對我來說都是一次精神洗禮,我還不斷地找歷史資料,修改完善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的講解內容,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盡量講得生動一些,讓游客能感受到革命先烈不怕犧牲、能打硬仗的革命英雄氣概。瓊崖縱隊副司令員李振亞身先士卒,1948年在指揮攻打萬寧牛漏敵據點時,中彈犧牲。中共瓊崖特委婦女書記劉秋菊在不幸被捕入獄后,敵人對她進行嚴刑拷打,她始終寧死不屈,保持了共產黨人的高尚氣節。通過點點滴滴感人的故事情節,把革命先烈的光輝形象傳遞給游客。
——五指山市毛陽鎮大學生村官兼職革命根據地紀念園講解員 林佳能
軍民團結佳話長流傳
瓊崖縱隊司令部駐扎在毛貴村一年多,瓊崖縱隊老戰士以及當地村民回憶起當年的情景,那就是部隊跟當地群眾軍民一家親。部隊組織興修水利,改善村莊水田灌溉條件,晚上演瓊劇,打著火把跟當地群眾聯歡,購買村民的青菜、雞蛋都按價付款,給村民挑水、砍柴,義務幫村里群眾干活。當地群眾看到共產黨的部隊真心愛民,不少青年踴躍報名參軍,投入到解放戰爭中,光毛貴村就有革命功臣10余人。老人們向我們這代人講述那段溫情的歷史,我們要繼續跟小孩講,一代代流傳下去。
——毛陽鎮毛貴村黨支部副書記 王海清
這里承載一段歷史記憶
高聳的紀念碑、寬闊的廣場,五指山市能有這么一個紀念瓊崖革命的場所,很不容易?吹江傃驴v隊的歷史簡介,我能體會到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在當時瓊崖革命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今天來這里,幾乎看不到什么人,我們要經常組織機關干部、在校學生、企業職工等不同群體來感受根據地紀念園的紅色文化,讓革命先烈的這種堅定理想信念、視死如歸的寶貴精神,傳承下去。最好將這里開發成紅色旅游景點,讓游客能了解海南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三亞游客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