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在西沙進行深海網箱養殖。本報記者 李英挺 攝 本報永興島5月11日電 (記者繆影影 通訊員洪媛媛)“我今年就沒有下過海了,如今在島上不打魚也有賺錢的機會。”晉卿居委會漁民王雄高興地說,如今,這里的漁民們正在慢慢改變生存方式,紛紛依托項目建設、漁家樂、深海養殖等實現了轉產轉業,“抓魚摸螺”漸漸成了副業。
隨著晉卿島一批基礎設施的開工,大批材料需要運送上島。而島上還沒有碼頭,只能從大船上卸下來用小船運上島。漁民每天收入300元,若用小舢板運,一天能掙500元。這樣下來,漁民一個月收入最少能達到三四千元,比下海抓魚的收入還多。
“現在只有在自己想吃時,或者有人預訂的時候才會下海抓魚。”王雄坦言。相比于下海打魚,給工程隊干工,不用每天泡在海里,工作更輕松、更安全,還經常有休閑娛樂的時間。
而在鴨公島和銀嶼,漁民們已經吃了兩年的旅游飯了,是永樂群島最早嘗到轉產轉業“甜頭”的人。
去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永樂工委、管委會在鴨公島和銀嶼分別建了“漁家樂”,并改善了就餐條件。鴨公島的“漁家樂”還增加了海鮮燒烤的新品種,名為“南海第一燒烤”的燒烤攤,也深受游客喜愛。每當“椰香公主”號郵輪來臨時,這里的“漁家樂”、海貨都成了游客的搶手貨。
在銀嶼,每當郵輪抵達時,“漁家樂”里游客也是絡繹不絕。龍蝦刺身、水煮虹口螺、清蒸青衣魚……一盤盤原汁原味的海鮮拓寬了漁民的致富之路,也改變了他們的傳統思維。
“以前我們每天想著哪里魚多?去哪打魚?現在想的是怎么服務好游客多賺錢。”銀嶼社區居委會主任李遴君說,希望可以開發更多的旅游產品,如海濱浴場、陽光沙灘等,讓銀嶼依托旅游實現繁榮發展。
去年,市委、市政府投入1000萬元支持漁民轉產轉業,永樂工委、管委會打起了底播養殖的算盤。永樂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蔣維權表示,今年永樂工委將加大推動漁民轉產轉業的力度,與有實力的深海養殖企業合作,底播養殖一批名貴魚種,并成立漁民合作社或以漁民參股的方式,帶動漁民轉產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