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潭海邊又現(xiàn)迷人的“藍眼淚”,隨著海水涌動,仿佛浩瀚星空的瑰麗畫面。然而,最近一則“金門船舶潤滑油外泄,使得‘藍眼淚’變‘黑眼淚’”的新聞,讓眾多市民隨之擔心:不少人夏天都喜歡去海邊度假,除了像這次船舶潤滑油外泄之外,游人增加、亂丟垃圾等,會不會使美麗的“藍眼淚”消失?
游人追捧的夜晚海邊“藍眼淚”,其實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它是海里微生物在海水攪動下發(fā)出的藍色熒光。所以,有專家便坦言:盡管它被視作了一種“美景”,“藍眼淚”卻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穩(wěn)定在一定的平衡范圍內(nèi)才屬合適。然而,從“藍眼淚”引出的市民擔憂這件事,我則隨之想到,用“美景危機”來警醒旅游文明,或是有用且有效一招。
當下,旅游熱潮和旅游文明的不盡和諧匹配,顯然是一個不爭的欠缺與糾結(jié)。譬如,諸多景區(qū)的沙灘每到旅游旺季時,往往總會出現(xiàn)游人亂丟垃圾的尷尬景況,幾乎就像一塊文明公德的“牛皮癬”,睹之皺眉,除又不易。不是說各地景區(qū)缺少“請勿亂扔垃圾”等的警示標牌,或者說沒有安排相應(yīng)力量來勸阻旅游陋習,而是在某些“習慣性失德”的游客那里,這樣的諄諄善誘,一則處罰欠狠不太忌憚,二則老生常談難長記性了。
不必諱言,游客的文明素質(zhì)確實有高低。但是,有一點應(yīng)是相近和相同的,那便是希望其到此一游的地方,風景果然“百聞不如一見”,美景還是“百分之百呈現(xiàn)”。這就啟迪我們,對于包括“不要亂丟垃圾”等的文明旅游宣傳和勸導,除了常規(guī)舉措,能不能換種方法,使人自覺自愿地“好自為之”?譬如,對于海邊涌動的“藍眼淚”景觀,有關(guān)方面或可善意“誤導”一下,預(yù)先提醒游客,要是不拘小節(jié)地在現(xiàn)場亂扔垃圾,就會讓“藍眼淚”失去靚色,甚至來了白來,看不到它的瑰麗美景了。
用“美景危機”警醒旅游文明,這看起來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次優(yōu)教育和引導,但實話實說,在“硬做”“硬抓”一時能成普遍選擇的語境下,“以景護景”的危機式忠告,可能更易使部分游客站于“利己立場”,產(chǎn)生相對自覺與自律的意外實效。畢竟,比起將來或許要靠撞大運來一睹“藍眼淚”的美景風采,現(xiàn)在盡力管好自身的文明旅游素養(yǎng),總要顯得輕而易舉多了。
事實上,除了“藍眼淚”這樣的獨特美景,在很多時候,自然景觀的“永褒青春”,確鑿與游人的文明觀光、無害游覽密切相關(guān)。如今,隨著出境、出國游的漸屬尋常,很多人也越來越認識到,“外面的世界”為啥很美麗、很精彩,關(guān)鍵的一點,還靠每個人潛移默化、從細從小的愛護與珍惜。由此而論,即便我們暫時“誤導”地突出和放大“美景危機”,讓一些游客多多顧及旅途之中的文明舉止,說到底也瑕不掩瑜,與盡快從整體上助推國人文明旅游的“提質(zhì)”“增德”,其目標與追求是一致的。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