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遠眺五當召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描繪草原的場景是內蒙古旅游留給大多數人的印象。而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所蘊涵的歷史文化也頗具特色。位于內蒙古包頭市石拐區的五當召,是內蒙古地區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被譽為“草原上的布達拉宮”。
驅車從包頭市區出發,進入了延綿的北陰山山脈大青山腹地。這一帶是氣象學界公認的“草原避暑休閑帶”。五當召這座氣勢恢弘、文脈深厚的殿宇拔地而起。
五當召,藏語意為白蓮花,蒙古語里“五當”意為柳樹,“召”為廟宇。五當召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后又在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進行了多次擴建。乾隆皇帝賜名滿、漢、蒙、藏四體文字的“廣覺寺”匾額。五當召建寺以來,一直是蒙古族佛教徒朝拜的佛教圣地,也是全國四大藏傳佛教寺廟之一,同時也是研究藏傳佛教(密宗)、哲學、醫學、天文、地理等多種學科的基地。
五當召全部采用典型藏式平頂石木結構,白墻金頂、雕梁畫棟,層層依山壘砌,錯落有致,現存殿堂僧舍2583間,蔚為壯觀。走進雄偉的殿堂,欣賞那莊嚴的佛像和精美的壁畫,令人肅然起敬。五當召建成后一直香火旺盛,信徒云集,鼎盛時有喇嘛1200多人,是內蒙地區著名的學問寺,對藏傳佛教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五當召獨特的山水布局、建筑風格以及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充分彰顯了多元的民族宗教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極具研究和開發價值,更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記者在五當召旁看到祈福廣場、經幡廣場、游客中心、消防站、步道、水庫等一系列景區基礎設施正在建設中。據了解,完工后景區規模和設施將得到極大提升和完善,成為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文化研究、禪修體驗于一體的旅游景區。
五當召所在地的石拐區曾是包頭市重要的原煤生產基地,曾為自治區乃至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在包頭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過程中,石拐逐漸找到了以文化旅游為核心的發展思路,實現了從挖煤炭到挖文化的轉型。五當召以其蘊含的厚重豐富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地理信息文化,被稱為內蒙古及包頭市文化資源的一個制高點。今年,五當召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打造的14個品牌旅游景區,目前包頭正在積極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在日前召開的“2015中國五當召文化高峰論壇”上,來自文化界、旅游界的專家學者以“‘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五當召文化力量”為主題,圍繞五當召旅游發展歷史、文物保護、5A佛教景區開發建設、文化產業研究、策劃、宣傳等多個議題開展交流。
石拐區區委書記雪松告訴記者:“石拐區將以五當召5A級旅游景區創建為抓手,探索區域資源枯竭型地區經濟社會轉型中生態、文化、旅游資源挖掘、保護、開發與利用,構建五當召為重點的文化旅游產業新格局。充分挖掘五當召這塊文化瑰寶和祈福圣地的旅游價值,在尊重人文歷史和僧眾心理、突出召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加強景區開發建設,注重提升宗教旅游文化品位,打造極富影響力的國家5A級精品旅游景區。加快形成以五當召為龍頭,低空域航空運動和文化創意影視基地為兩翼的文化旅游產業格局,全面打造華北地區重要的區域性旅游節點。”
(責任編輯 :徐晶慧)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