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哪兒是看紅葉啊,數人頭兒來了!
盡管9月份起政府部門就通過媒體反復宣傳“京郊播下40余萬畝彩葉林,紅葉山山可看,不必扎堆兒香山!笨缮现苣衲甑南闵郊t葉觀賞季剛剛開始,葉子變紅的比例才到20%,大批客流依舊洶涌到來。
一早,打香泉環島開始,私家車就排起了長隊,一點一點向山上爬。執勤的交警一再告誡,上面已經沒了車位,可仍然阻擋不了人們一觀紅葉婀娜的熱情。而當人們從四面八方匯集一處時,便又發出文章開頭那樣的感嘆。
這情形年年上演。曾有這樣一幕,讓筆者記憶猶新。同樣是觀賞季剛剛開始,紅葉尚未漫山,香山腳下一株紅了大半邊的楓樹,成了拍照的“香餑餑”,游人把樹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泄不通。一位上了年紀的游客苦笑說“人比紅葉多”。
昔日,楊朔在名篇《香山紅葉》中寫道“紅葉就在高山坡上,滿眼都是,半黃半紅的”。一天之中,作者自敘在滿山的紅葉香里,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廟,還有別的香山風景……如今,裹在前心貼后背的人海里,試問哪位游客還能感受到這份愜意?
當然,市場經濟,消費者用腳投票,這本無可非議?墒琴即髠京郊40余萬畝彩葉林,唯香山一枝獨秀,這就不得不引人深思了。
年年歲歲葉相似,歲歲年年人擠人。為什么那么多人偏要去香山,而不選擇其他景點呢?
一樣的山一樣的葉,單從景色上講,說實話,誰能比誰差多少?可香山卻能艷壓群山,為啥?名氣在那兒擺著呢。不消說,北京人,乃至全國人民都知道有這么個觀賞紅葉的佳處。2008年,北京殘奧會閉幕式上,作為北京的標志,600萬片香山紅葉從天而降,驚艷全球的同時,也把香山的名氣散播到了五洲四海。
名氣大,固然是占了先機,但別忘了,那是過往的“成績單”,并不代表從今往后別的景點都只有羨慕嫉妒的份兒。
筆者也曾逛過京郊其他彩葉林,游客的確不像香山這樣摩肩接踵。雖然沒了“人比紅葉多”的煩惱,但問起游覽體驗,人們依然能挑出很多刺兒來:停車場簡陋,沒人維持秩序,游商占道……不一而足。
名氣上比不了香山,那是“天然缺陷”,咱認了;但在服務上,應該而且完全可以去拼一拼。人們在消費時有從眾心理。當其他條件相仿,人們在“名氣大”和“人少不排隊”中二選一時,絕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前者!半m然排了一天隊,但畢竟看見大名鼎鼎的香山紅葉!比藗儠@樣安慰自己。筆者的“朋友圈”中,這幾天就有不少“曬”自己在香山痛并快樂著的人。
其實,類似的消費行為,天天發生在咱們身邊,稍一聯想就會明白。作為后起之秀,只有當你在服務質量上大大提升,使服務成為你足以與“名氣”分庭抗禮的名片時,人們才會把注意力漸漸轉向你。
北京郊區縣的40余萬畝彩葉林,是一筆巨大的生態財富。可如今,它的潛力尚未發揮到位,這不得不說是種無形的損失。是市民的損失,因為就為看一眼紅葉本不需付出這多“辛勞”;也是政府的損失,因為每年到這時,交通要疏導、公交得多發車,各部門加班加點依舊壓力頗大。
眼下,破解“人比紅葉多”的煩惱,還需靠各方共同努力:游人多乘公共交通,交管部門管住“黑停車場”,公園部門加派人手指南……假以時日,他山的紅葉也孕育出了自己的特色,擁有了自己的金字招牌,人們自然就不再為賞紅葉而擠破腦袋奔香山了。
(責任編輯 :徐晶慧)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