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了疑似人工石鋪地面、石器打制現場、用火遺跡等重要考古文化現象——
丁村遺址是世界著名的含有古人類化石的舊石器時代遺址,60多年過去了,依然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有待解決。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汾河以東塔兒山至汾河黃土臺塬區間,調查發現了50余處舊石器和化石地點。4月15日至今,選取了其中的老虎坡、九龍洞和過水洞三處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疑似人工石鋪地面、石器打制現場、用火遺跡等重要考古文化現象,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1月11日,丁村遺址群2015年考古現場研討會在襄汾縣丁村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十多位專家在參觀了遺址發掘現場、觀察了標本后,一致認為丁村遺址群2015年發掘取得了重大的、新的突破。
九龍洞遺址:17萬年前“丁村人”石器打制場
九龍洞遺址,位于襄汾縣沙女溝村東南側北澗溝溝口北側一個突出的小土包上,文化層由5個溝谷洪積物和土狀堆積交替疊壓形成,厚約7米(未見底)。遺址發掘分為A、B兩區,發掘面積35平方米,共出土石制品2000余件。該項目領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益人在現場介紹說:“在A區北部厚達6米的土狀堆積中每一水平層(5厘米)均有石制品。從上至下至少存在3個層位的石制品密集分布的片區。揭露出至少3個可以拼合的由數十件石片、石核、斷塊、碎屑組成的密集分布群,這充分表明該區域內曾連續有人類活動。在B區同一層位不到9平方米的面積內,發現兩處原地埋藏的原始人類打制石器的現場,集中分布著數百件的石片、石核以及大量碎屑。據此分析,這里很可能是兩個工匠同時打制石器的活動場所,是原始人類打制石器的加工廠,這在丁村遺址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全國范圍內亦甚是罕見。目前,根據光釋光地質測年確認,九龍洞遺址這兩處石器打制場的地質年齡為17萬年。”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任高星稱:“九龍洞遺址發現的文化遺存組合及石器密集程度,可以看出是一個石器制作場,保存了一些原生的石器制作過程信息,為研究當時人類對原料的應用、技術的掌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過水洞遺址:丁村遺址群首個人類用火遺跡
過水洞遺址位于沙女溝村西南500米的沙女溝南岸,發掘面積30平方米。這里可見大約相當于S0-L3階段地層堆積。在L2之下土狀堆積中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石制品、炭屑、紅燒土塊。王益人介紹說:“過水洞遺址的文化層在15米高的懸崖底部,地層從上至下由淺咖色逐漸加深,包含有大量炭屑、炭粒和少量的紅燒土塊。從發現的動物化石來看,大部分為較破碎的小型食草類肢骨、脊椎骨等。這些破碎的動物化石,并非自然破損。它們與石制品、炭堆、炭屑、紅燒土塊同時出現在黃土地層中,表明這是一處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臨時營地——有可能是古人‘野炊燒烤、分享食物’的場所。”
專家分析,從周圍地層對比來看,過水洞遺址曾經遭受了一個大的侵蝕,導致這里的土堆積整體垮塌。受整體滑落的影響,地層呈現出東南-西北向傾斜。石制品、炭屑、炭粒和紅燒土塊出現了嚴重位移。根據地層堆積判斷:遺址形成年代約為20萬—30萬年前,但垮塌年代尚有待進一步工作。在過水洞遺址范圍內,大量動物化石的發現對于重建當時的環境、研究古人類的狩獵對象、策略以及能力具有意義。而炭堆、紅燒土塊等則為探討古人類對于火的管控能力提供了新材料!
老虎坡遺址:10萬年前的人類建筑遺跡
老虎坡遺址系另一處原地埋藏的古人類活動遺址,發掘面積50平方米。石制品分布于馬蘭黃土中下部至其下的古土壤條帶(S1)中上部。從石制品的垂直分布來看,從S1頂部之下0.2~1.5米的范圍內發現石制品400余件,且石制品的密度與深度呈正比例增加。尤其是在S1頂部之下約1.8米左右的同一水平面上密集分布著大量的角頁巖礫石、石核和少量經過風化的花崗片麻巖礫石。
經過觀察和實驗,專家發現這些大型巖塊并非洪水沖積形成,這些礫石的重量均在人類個體能夠搬運范圍內,表明這些礫石應經過刻意挑選。而且在適宜剝片的角頁巖礫石上多具有較大的石片疤,應作為石核進行過剝片,與礫石伴出的石片、斷片等也印證了這一點。考古專家初步分析,一方面可能是丁村人作為打制石器的原料儲備;另一方面,可能為具有人工性質的建筑遺跡,如石鋪地面等。目前來看,以上推論均需更多證據,但其人工性質則較為確切。
鑒于上述重要考古發現,參會專家建議文物部門加強對遺址區域的保護力度,特別是揭示出重要跡象的遺址點,如九龍洞和老虎坡,應盡可能原址保護,為丁村遺址下一步的研究與展示利用提供后續保障,保留重要的遺跡現象,發揮考古學的社會作用。(王媛)
(責任編輯 :歐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