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2日,甜愛路以“又見愛”為主題的八組涂鴉藝術作品被另外兩幅涂鴉所覆蓋。
在被譽為上海“最浪漫馬路”的甜愛路上,以“又見愛”為主題的八組涂鴉藝術作品,經過兩個多月的創作后在春節前全部完成。
不過,2月22日,澎湃新聞記者在甜愛路看到,本以愛情為主題的“又見愛”涂鴉作品遭到“亂入”:兩幅已被其他涂鴉所覆蓋,還多出了幾幅非約稿藝術家們所創作設計的涂鴉。
一位涂鴉作品被覆蓋的藝術家相對樂觀。他認為,涂鴉是一個不斷互動、不斷變化的過程,它不可能一直不變地留在那里,也會褪色,也會有別的涂鴉者來畫上幾筆。負責此次甜愛路涂鴉墻創作的設計團隊負責人則表示,策劃團隊正在設想打造一塊公共空間可以讓市民進行互動,讓更多的涂鴉愛好者可以參與其中。
甜愛路涂鴉墻源于康定路廢墟
2月22日下午,澎湃新聞記者在上海虹口區甜愛路上看到,沿街的墻面上有不少涂鴉作品。
一面墻上畫了兩個坐在自行車上的年輕人,這是八九十年代的戀愛場景;另一面墻上畫著一座“灰色之城”下著灰色的雨,這是在表達要愛護城市,保護居住的環境;還有一面墻上畫著一個小男孩牽著一只小狗,這是在訴說任何動物之間的感情......藝術家們歷時三個月,在甜愛路西側150米的墻面上繪制了8組不同的與“愛”相呼應的景觀涂鴉作品。
“每一副涂鴉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來看故事的人也有自己不同的解讀。”一位駐足欣賞的市民說。
從前,甜愛路的墻面和街上的“愛情郵筒”被慕名而來的人們畫上了各種愛情符號和話語,甚至還有地方被刻上了“XX到此一游”之類的記號。為了控制這條路上亂涂亂畫的現象,虹口區文化局聯合上海又見文化發展公司,組織多名藝術家共同創作了“又見愛”主題涂鴉墻。
據又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巍介紹,涂鴉墻以“愛”為主題契合了這條路原本的定位,用涂鴉來抒發多種多樣的“愛”,表達情感,親情、友情、愛情等等。他說,在甜愛路創作主題涂鴉墻的想法源于2015年康定路廢墟的涂鴉墻。
“去年,法國和上海的藝術家合作在上海靜安區康定路一拆遷工地的廢墟上繪制的涂鴉作品引起了不小的關注,一時間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前去拍照。雖然最后這些涂鴉沒能保留,但是用涂鴉傳遞情感的想法促成了這次甜愛路‘又見愛’主題景觀涂鴉墻的誕生。”王巍說。

原本描繪老者向愛情郵筒里投遞信件影子的涂鴉被無名涂鴉所覆蓋。
涂鴉愛好者覆蓋原有作品
令人惋惜的是,澎湃新聞記者在甜愛路采訪發現,有兩幅涂鴉已經被其他涂鴉所覆蓋,還多出了幾幅非約稿藝術家們所創作設計的涂鴉。這些涂鴉雖然也色彩鮮明、有個性,但是和“又見愛”的主題明顯有所偏離。
在“愛情郵筒”后面的墻上,原本描繪的是一個老者在向愛情郵筒里投遞信件的影子。該涂鴉作者曾多次實地探訪,觀察不同時間段郵筒投射在墻面上的形態,想通過實體的郵筒和它背后的“影子”之間的關聯來展現它對于美好愛情的見證。但是,如今這幅作品卻被一個大大的“猴”字和一只猴子覆蓋,雖然猴子是2016年的生肖,可是與整個涂鴉墻“又見愛”的主題相去甚遠。
另一幅名為《From another plantes》的作品也被涂鴉愛好者簽上了自己的名字,色彩鮮明的藝術字體把原本白色的太空人形象遮蓋了一大半。《From another plantes》作者施政透露,整幅作品原本以黑白為主色調,穿著宇航服的太空人和一只天空小狗飛翔在黑色的外太空里,這幅作品想表達“愛是無處不在的,愛是有引力的”的主題。對于自己的創作遭覆蓋,施政相對樂觀,在他看來,涂鴉是一個不斷互動、不斷變化的過程,它不可能一直不變地留在那里,也會褪色,也會有別的涂鴉者來畫上幾筆。
設想打造涂鴉公共空間
對于涂鴉被覆蓋和涂鴉愛好者隨意創作的現象,王巍表示,他們也很無奈,盡管執法人員每天都會去巡視兩次,但是因為無法預測涂鴉愛好者什么時候會去畫上一筆,所以無法阻止他們,也不可能24小時派人一直守在那里。
“只希望涂鴉愛好者能自覺,不要隨意覆蓋掉這些作品,他們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作品。”王巍還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上海公共場所里隨便亂涂亂畫是不被允許的,有的行為甚至還觸犯到法律。此次甜愛路的涂鴉創作是通過了很多個政府部門的批準后,才聯合藝術家們一起進行創作。
“在我們第一天開始作畫的時候,有個市民打110報警說我們在亂涂亂畫。由此可見,我們的市民還是很有這方面的意識的。”王巍說,目前8組作品是階段性的成果,未來還將從區域、主題、內容、形式等方面有所延續。他表示,策劃團隊正在設想打造一塊公共空間可以讓市民進行互動,讓更多的涂鴉愛好者可以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