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雞貼饃里既有菜又有餅。

臭鱖魚。

“李鴻章大雜燴”。
安徽菜在廣東地區屬于“少數派”,但“少數派”絕對不代表不好吃,反而因其難得而更顯特色。與其他菜系有著基本統一的特點不同,皖中合肥菜、皖南徽州菜和皖北菜差異甚大,到底有何差異?就讓“食在廣東”先為您探探路。
皖南徽州菜:聞著臭吃著香的臭鱖魚
臭鱖魚是徽州菜的代表之一。其實,臭鱖魚吃起來并沒有想象的那么臭,嘗一口細細地咂摸一下,那回味可能讓你的筷子停不下來。
據來自安徽的“鼎鮮樓”私房菜老板郭俊豐介紹,“臭鱖魚”的制作過程十分講究,是把新鮮鱖魚用淡鹽水腌漬在木桶里,肚皮朝上擺放,用山間青石頭或河卵石壓住,經過六七天后,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的氣味。然后入油鍋略煎,配以新鮮紅辣椒、蔥段,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而成。吃的時候魚的骨刺與魚肉很容易分離,肉成塊狀,不易碎。
臭鱖魚肉質細嫩,極易消化,對兒童、老人及體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來說,吃鱖魚既能補虛,又不必擔心消化困難。
皖北菜:有餅有肉的小雞貼饃
說起皖北菜,不得不提小雞貼膜,好多在外打工的皖北人,隔三差五地都會饞這么一口。小雞貼饃是地道的安徽農家菜,也叫地鍋雞。在深圳,一些做皖北菜的店鋪,都干脆用地鍋雞來作為自己的店名,可見這道菜的代表性。
小雞貼饃就是燒上一鍋雞肉,然后在鍋里貼上面餅,既有菜又有餅。先用鐵鍋把姜片、蒜瓣、八角、花椒粒等和雞塊一起炒香,然后放進粉絲等配菜一起煮,讓肉汁的味道完全浸透到粉絲里。接著把面餅貼在鐵鍋邊上,面餅的一頭還要浸泡在醬汁里。吃的時候,下面還可以放個小火爐,邊吃邊燒,味道更好。
徽菜菜系
徽菜又稱“徽幫”,是中國漢族八大菜系之一。徽菜起源于南宋時期的徽州府,原是徽州山區的地方風味。由于徽商的崛起,這種地方風味逐漸進入市肆并流傳,明清時期一度居八大菜系之首。主要名菜有火腿燉甲魚、腌鮮鱖魚、黃山燉鴿等。
皖中合肥菜:雜而不亂的“李鴻章大雜燴”
晚清重臣李鴻章,是合肥人,時人稱李合肥。在安徽菜中,有一道合肥保留名菜,跟李鴻章很有關系叫“李鴻章大雜燴”。實際上,這道菜就是把各種食材放在一起煮。據說傳統的做法也很講究,要把各類食材分層次擺放,點以白酒、醬油等佐料,用文火慢燒,直至上層的油清菜熟方上桌。如今的做法已經進行了改進和簡化,但傳統里集合各種食材的特點沒有變,干貝、雞肉、豬肚、火腿等都到了“碗里來”。
在“李鴻章大雜燴”里,你能感到雜而不亂,每種食材都能分辨出其獨特的味道,跟其他菜系里的亂燉有所不同。
“徽”常好吃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帶來了安徽各地飲食口味的大不同,傳統意義上的徽菜其實是徽州菜。除了這三個代表菜,徽州菜的毛豆腐,阜陽菜的粉雞,安慶的蕨根粉、石耳、山粉圓子,宿州的符離集燒雞,淮南的牛肉湯、豆腐宴等,風味各有千秋。廣東的徽菜館不多,食客不妨用心尋覓。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王納、于敢勇
(責任編輯 :歐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