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眺美麗的哈桑二世清真寺。
拉巴特古城里恬靜的貓咪。
阿拉伯少女靠著廊柱休憩。
與西班牙隔直布羅陀海峽相望,右接埃及,左鄰大西洋,這樣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摩洛哥無法成為一塊平靜封閉的土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多元文化在此融合交會,形成了摩洛哥獨特的風格。
鱗次櫛比沿山而建的白色房屋、動人的愛情電影故事、神秘的摩洛哥風情、荒涼的撒哈拉沙漠……這些元素每年吸引數百萬游客來此探索。
摩洛哥曾經的國王哈桑二世曾說:“摩洛哥的文化就像一塊五彩斑斕的馬賽克。”想要了解迷人的摩洛哥,必須先了解摩洛哥的歷史。摩洛哥濃郁的阿拉伯風情,源于公元286年。彼時阿拉伯進軍北非,鐵蹄一路征戰至大西洋畔。
從此,阿拉伯人成為這片土地的主角,阿拉伯文化也成了這方水土的底色。
非斯:摩洛哥的精神都城
要想了解摩洛哥的歷史,起點不是優美迷人的卡薩布蘭卡,也不是廣袤荒涼的撒哈拉沙漠,而是非斯。
非斯位于摩洛哥東部。對于如今的游客而言,這座位于內陸的城市名氣并不顯赫。事實上,非斯被譽為摩洛哥伊斯蘭文明的起點。公元786年時,巴格達發生了叛亂,其中一位王子趁亂逃跑,幾經輾轉抵達了摩洛哥,在非斯定都,建立了摩洛哥的第一個穆斯林王朝,這位王子也成為伊德里斯一世。
古代的定都觀念十分樸素,地理位置有戰略意義、雨水豐沛、樹木繁盛、適合農耕幾乎是所有古代王朝都城的共同點。如同每一位君王都要制造一些傳奇使得君權神授這一概念合法化一般,作為首都,自然少不了傳奇志怪。據說當年在非斯建城過程中發現了一把金斧子,而斧子在阿拉伯語中便念作“非斯”,這座首都因而得名。
伊德里斯二世是位更有野心的君主,他擴建了都城非斯,并歡迎世界各地的旅人。成千上萬來自西班牙、突尼斯、阿拉伯等的手工藝人和商人紛紛遷居于此,他們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阿拉伯藝術和手工技術,極深地影響了當地的建筑風格和生活習俗。
至今,非斯依然保留著先人留下的手工藝技術,原始的皮具制造工廠不僅出產蜚聲海內外工藝精良的皮具,也成為如今游客參觀的熱門景點。而這座歷史悠久的城池,也保留著舊日面貌,充斥著迷宮般的曲折小徑,街道十分狹窄,慢悠悠行走的毛驢是此處最常見的交通工具,也一如古城的節奏。
縱然非斯已不再是摩洛哥的都城,但對于摩洛哥人來說,這里是他們的精神首都,外來文化在此交流和融合,摩洛哥文化的發展歸功于歷史上所有四海為家漂泊的人們。直至今日,朝拜伊德里斯二世墓的游人絡繹不絕,感謝他當年開明的政策,締造了強大的摩洛哥王國。
拉巴特:復興與獨立的見證
時光荏苒,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交通手段的便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摩洛哥不免被歐洲強國覬覦,多次遭入侵。摩洛哥統治者被迫簽署了《非斯協定》,自此摩洛哥成了法國的保護國。
在法國的壓力下,摩洛哥的首都從非斯遷往西部沿海的拉巴特。原本沿海的港口小城,轉眼變成了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王國的新都城。
拉巴特興建于12世紀,據說拉巴特原名意為“勝利的營壘”,而后演變成今日的城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摩洛哥人民反抗法國的殖民統治,最終在穆罕默德五世的帶領下,摩洛哥獲得了獨立,穆罕默德五世也成為獨立后的摩洛哥王國第一任國王。
摩洛哥人花了10年時間,修建了穆罕默德五世墓,如今,在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前,每日有穿著傳統摩洛哥服飾的士兵巡邏守衛,數不勝數的王國居民來此祭奠這位獨立之父。
雖然法國名義上的殖民統治只有數十年,但法國文化卻深深地融入了摩洛哥文化之中。大部分摩洛哥人可以流利地說阿拉伯語和法語,法語標牌在街頭上比比皆是。環游摩洛哥諸城,西班牙風格、葡萄牙風格、阿拉伯風格和法國風格在此冶于一爐,締造出獨樹一幟的摩洛哥風格,也常被當今的藝術家用來形容混搭的藝術風格。
大部分摩洛哥建筑結構上多體現了對稱、垂直和尖拱等特征,屋門和窗框用優質木料雕花油漆而成。地板多采用陶瓷或大理石碎塊拼成各種幾何圖案,由于摩洛哥人比較喜歡艷麗的顏色,因此綠色和紅色常被用在建筑和設計上,搭配傳統阿拉伯的白色房屋,美感十足。
卡薩布蘭卡:
現代摩洛哥之光
作為現代化摩洛哥的象征,卡薩布蘭卡是摩洛哥最受歡迎的旅游城市。據傳有位西班牙女士在這里開了家餐館,命名為卡薩布蘭卡,在西語中意即白房子。幾經政權更迭,18世紀中葉,當時的摩洛哥國王在卡薩布蘭卡的舊址上新建新城,并命名為“達爾貝達”,這個名稱在阿拉伯語中,也是“白房子”的意思。雖然更名數百年,當地人和世界各地的游客依舊習慣稱其為卡薩布蘭卡。
正如名字一般,卡薩布拉卡是個白色的城市,大部分房子均為白色,門框和邊緣則用鮮艷的色彩做點綴,十分賞心悅目。配上卡薩布蘭卡的藍天與碧海,無怪這里被稱為歐洲人的后花園,成為歐洲游客最喜愛的休閑旅游目的地之一。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卡薩布蘭卡的標志。穆罕默德五世帶領摩洛哥獲得了獨立,他的兒子哈桑二世則帶領摩洛哥走向現代化。哈桑二世計劃修建一座現代化的清真寺作為現代化摩洛哥的象征,哈桑二世清真寺由此而來。
這座清真寺不僅是世界上第三大清真寺,也是最現代化的清真寺之一。外觀設計傳統優美,是摩洛哥建筑工藝的精華之作。
而卡薩布蘭卡聞名于世,始于二戰期間。彼時大批歐洲難民聚集卡薩布蘭卡,想要借道前往美國,美國好萊塢電影公司因此有了靈感,于1942年拍攝了電影《卡薩布蘭卡》。
無數游客來到卡薩布蘭卡,為的是心中對那部經典電影的魂牽夢縈。他們在此到處打聽,卻只能失望地發現故事與此地毫無干系。
七十余年過去,故人音容已舊,唯余歌聲與傳奇永駐。每個晚上,在卡薩布蘭卡的餐館和咖啡廳中,黑人爵士樂手一邊彈著鋼琴一邊唱著《歲月留駐》,正如電影中那般,墻上往往也貼著大幅電影海報,仿佛故事從未散場。
電影里面,男主角瑞奇在自己開的咖啡館遇到了失散卻無法相守的舊日愛人。如今的游客,也在瑞奇咖啡館淺斟低酌,望著門口的方向,或許盼望著,世界上有這么多城市這么多咖啡廳,心中的那個人也會剛剛好走進來自己所在的這間。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李雨白 通訊員杜琳琳
(責任編輯 :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