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3月13日專電(記者桂娟)剛剛允許游客入窟參觀的洛陽龍門石窟特窟看經寺,可能開鑿于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則天主政時期。據龍門石窟研究院統計,在武則天參與和掌管國政的半個世紀內,龍門石窟內共發現造像紀年296例,占唐代紀年題記的66%。
一代女皇為何鐘情洛陽龍門石窟,龍門又在女皇君臨天下的征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撥開歷史迷霧,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研究中心主任路偉根據武則天及其追隨者在龍門石窟留下的遺跡遺存,向記者講述了諸多鮮為人知的史實。
唐高宗至武則天時期,洛陽實際擔負起了都城角色,唐高宗曾經七次東幸洛陽,就食東都。武周時期,武則天改東都為神都,洛陽是當時全國的統治中心。位于洛陽近郊的龍門石窟因其佛教文化內因和特殊地理位置,成為最高統治者的皇權展示場、情感寄居地和佛教信仰的載體,既與當時的社會政治密切相關,也引領了當時的文化情態。
據專家考證,武則天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時,就利用御用文人、佛僧為其登基稱帝制造神學輿論和祥瑞感應。
隨后,武則天正式登基稱帝,建大周政權,遷都洛陽并改名神都。龍門石窟作為唐代政權與宗教信仰、福田功德緊密交織的場所,成為武則天及其追隨者開窟造像的最佳之地。
“7世紀晚期,龍門石窟中以彌勒為主尊的大型龕像增加較多,以彌勒為主尊的大窟就有5個。”路偉說,“這是武則天崇佛,以及她的追隨者為其御政天下而獻禮、祈福、邀寵等社會情態的充分反映。”
相傳,龍門石窟最著名的盧舍那佛是依照武則天面貌雕鑿而成。“這的確是武則天與龍門石窟最著名、最密切的聯系。”面對記者的求證,路偉如是說。
大盧舍那像龕是龍門西山開鑿的天子一號功德窟,開鑿于唐高宗時期,天后武則天以皇后身份于咸亨三年(672年)拿出自己的兩萬貫脂粉錢資助這一浩大工程。
“盧舍那佛面相豐滿圓潤、廣額方頤,神態祥和恬靜,慈祥中有威嚴。”路偉說,“蕓蕓眾生多以盧舍那佛面貌似女性而認為是依照武則天面貌雕鑿,可謂撲朔迷離、眾說紛紜。”
武則天與龍門結緣的另一盛事,是香山寺的創建和游宴賦詩。龍門香山寺,是武則天在敕葬的印度高僧地婆訶羅卒葬地上所敕建,內轄“石像七龕”,武則天多次游幸。
“圣歷年間,武皇率從臣、詞學之士駕幸游宴,令武三思、東方虬、沈佺期、宋之問等賦詩,在此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詩壇佳話。”路偉說,“香山寺后來又與大詩人白居易結下不解之緣,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常年居住于香山寺,龍門最終成為其遺身之所。”
武則天晚年還政李唐,召太子李顯返回洛陽,也是在龍門舉行完備的禮儀后才進入城門的。
“武則天尊崇佛教,禮遇高僧,大興佛事,使洛陽地區佛教發展繁榮,龍門的開窟造像達到了唐代開窟數量和雕刻藝術的高峰。”路偉說,“隨著武則天漸樹威權、一步步君臨天下的征程,龍門石窟中存留著大量與武則天本人及其家族有關的遺跡,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
(責任編輯 :歐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