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段“中國游客泰國吃自助餐瘋狂鏟蝦”的短視頻在網絡上熱傳,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隨后,更多的調查采訪陸續還原真相,除了視頻拍攝于一兩年前外,不少曾去過該店就餐的中國游客表示,浪費情況有時可能存在,但“用盤鏟蝦”或是因為夾取食物的夾子不夠,且餐廳人多,用餐有時間限制。雖然事情隨著調查的深入逐漸還原,但是輿論對于事件的影響仍在爭論,有人認為視頻上傳者以此為噱頭,抓住國人敏感神經,故意抹黑,有人則認為任何原因都不能與這些游客表現出來的低素質構成因果關系。
當前輿論基本上集中在這批“鏟蝦”游客的身上,且不論是否故意抹黑,客觀上來說,國人近年來外出旅游的文明程度已經大幅度提升,但是為何還會出現這種看起來集體性的不文明行為?所有的這些游客都一團糟嗎?我們有沒有真正客觀冷靜思考過原因?不找出背后的問題根源,類似問題很有可能還會發生,并且正在發生。我們可以從后續反饋中發現,游客普遍反映了四個問題:一是就餐時間有限;二是夾子不夠;三是食物種類有限;四是就餐人非常多。
在上述四個問題中,第一個問題游客負有很大的責任,就餐地點就在免稅店的餐廳,時間有限的話,將購物時間縮減一點就行了;第二第三個問題是餐廳問題,但是實際上并不是餐廳的過錯,自助餐本來就是按照餐盤提供夾子,而食物豐富程度取決于餐飲標準,50元的自助餐不可能吃到300元的標準;第四個問題則是最關鍵的問題,它直接造成了游客的不安全感,素質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思想與行為的具體表現,如果生理上的需求不能滿足——擔心不能填飽肚子,他們哪來的閑情逸致細品慢嚼?
就餐人數多的根本原因,是供應商高度集中造成的資源擁擠。很多參加旅游團的國人回來后總是說到處都是中國游客,景點里的游客都是中國面孔,餐廳里的食客都說著中文,但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覺。公開資料顯示,去年泰國的國際游客為2990萬人次,來自中國內地的游客為790萬人次。近年來國人泰國自助游比例越來越高,按照比例計算,全年團隊游前往泰國不會超過100萬人次。宋干節期間才是曼谷接待國際游客的高峰期,如果高峰期都不會出現這種擁擠的局面,為何普普通通的一天會出現人滿為患?
我們常說的“到處都是中國游客”,這客觀上反映了中國出境游群體日益壯大,但實際上也是一種人為造成的假象。緊隨著中國第一大出境游市場背后的,是德國、美國等國家,而就亞洲目的地而言,緊隨著中國的還有日本、韓國等。為什么自助游的中國游客在泰國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團隊游游客見到的九成以上都是中國游客?因為你的泰國地接社,很有可能承接了1000家中國旅行社的團隊。你隨時可以查證一下,那些眼花繚亂的泰國游線路中,在曼谷的游覽安排是不是基本上一模一樣?
現在旅游行業中很流行的“目的地直采”是什么意思?就是旅游企業為了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直接跟目的地大型供應商合作以降低成本,而中小型旅行社,也是通過層層轉包的方式賺取利潤,實際上最終還是落在一家供應商的身上。旅游本是個性化的特殊產品,但是在規模化效益面前,進行標準化運作才能更有效降低成本。更形象一點地說,你參加了一個泰國旅游團,你發現有一個遼寧的旅游團跟你特別有緣分,因為你們雖然不同一班飛機,也不坐同一輛游覽車,但是你們吃、住、玩、買都前后跟隨,你以為這是緣分,其實你們都是一條流水線上的游客。
旅游企業規模化采購壓縮供應商成本,供應商則以壓縮餐飲標準和景點游覽時間、增加購物點等賺取利潤。一趟行程疲于奔命,吃不飽睡不好,遇上一頓豐盛點的,風卷殘云。怎么解決大家都擠在幾家供應商的鏈條上這個問題?在目前旅游業的競爭態勢下,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目的地分散采購一方面會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則會耗費更多精力,對于旅游企業而言得不償失。但是在旅游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中,必然會要求提供更多樣化、個性化的旅游產品,而游客需求側的變化,也將會影響著市場的發展。打破“鏟蝦”這種集體性的不文明現象,需要旅游產品從供給端就開始豐富,也需要旅游企業打破原有模式,但是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責任編輯 :歐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