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百年的老美華制鞋工藝。資料照片
5000平方米的天后宮文化廣場、9.6米高的媽祖雕像、27塊刻著記敘媽祖文化與天津民俗文化發展歷史的銅質地磚……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民俗文化博覽園每日吸引著無數游客駐足。博覽園聚集了鼓樓博物館、戲劇博物館(廣東會館)、文廟博物館、天津民俗博物館、老城博物館5家公辦博物館和格格府典藏博物館、聯升齋刺繡博物館、老美華華夏鞋文化博物館、泥人張美術館4家民辦博物館,形成一個以天津老城文化傳承為核心的“博物館聚集區”。
在這里,游客可以欣賞傳承百年的民間絕技,觸摸“九河下梢”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的脈絡,也能感受到南開區為傳承保護獨具特色的海河民俗文化做出的努力。
天津衛的“記憶簿”
卞家大院的老門樓兒、舊日街頭“當鋪”的招幌,走進天津民俗博物館,就如同走進了記憶里的老天津衛。
剛剛完成提升擴建的天津民俗博物館,是南開區在1985年建立的全國第一家民俗博物館基礎上改擴建而成的。博物館負責人汲朝怡告訴記者,這個展覽館布展面積近800平方米,展品數千件,以“印象天津衛”為主題,共分歲時節日、人生禮儀、商業貿易、津門遺珍等8個板塊,展示了近代天津衛的年俗、婚俗、商俗。“我們這里除了有靜態文物展品,還使用了很多動態場景設計,栩栩如生地復原了‘起大棚、辦喜事’等老天津衛市民胡同生活的場景。”
在長期從事天津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者羅澍偉看來,民俗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歷史記憶:“天津衛民俗文化的發源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南北交融。天津是中國北方唯一一座依河傍海、深受海洋文化影響的城市,媽祖文化數百年來在天津傳承不斷。同時這里又是南北海陸交通樞紐,‘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水陸碼頭’的地理特點使得各具特色的南北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天津民俗博物館很好地詮釋了天津民風民俗的形成演變過程,為天津保留下珍貴的城市文化記憶。”
南開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朱樹江是打造“博物館聚集區”的倡導者,并親力親為這一工程的各個細節。他說:“我們采取政府投資、政策引導、與民營企業合作等多種模式,將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相結合,在老城周邊打造以古文化街民俗文化博覽園為核心的博物館聚集區,就是為了傳承保護天津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時讓‘老城文化’成為天津吸引八方來客的亮麗名片。”
博物館的“經濟賬”
聯升齋刺繡藝術博物館開門納客之際,作為“鎮館之寶”的《天后圣跡圖》讓紛至沓來的游客頗為震撼。這個寬1米、長12米的壁畫長卷,是聯升齋挑選了12名最高水平的刺繡工藝師耗時3年制作完成的。聯升齋經理同時也是博物館館長的吳少東自豪地介紹:“這幅壁畫的創作使用了幾十種針法、上千種絲線,整幅作品包括348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再現了‘天后’生平的28個故事。”
900多平方米的展廳展出了近300幅風格各異的刺繡精品,講述了這家津城“老字號”的百年風雨歷程。吳少東說,建立刺繡博物館是企業歷屆領導一直以來的夢想。因為沒有合適的展示場所,看著很多飽蘸心血的繡品只能束之高閣,曾是他最遺憾的事情。“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博物館進一步擴大天津傳統刺繡藝術在全國的影響力。”
談及建設博物館的不菲投入,吳少東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目前我們已有兩家產品加工基地和4個門市,加上可以展示中高端成品的博物館,實現了從絲線生產、繡品加工、成品展示、商品銷售的閉合產業鏈。在我們自籌資金創辦博物館的過程中,南開區政府不僅為我們爭取到了380萬元的貼息貸款,還為我們免費進行了外檐裝修。建博物館的錢,花得值得!”據了解,博物館開館后,與之一巷之隔的聯升齋門市的銷售額已經迅速提升,“相信未來會有更好的拉動效應”。
講故事的“附加值”
漫步在民俗文化博覽園和各家博物館,隨處可見年輕的義務講解員在為游客“講故事”。義務講解員張曉丹說:“我們這些講解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都是民俗文化的愛好者。在為游客一遍遍講解的過程中,我們也愈加深入地了解并熱愛故鄉的民俗文化。”
有故事的民俗讓文化博覽園人氣更盛,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北京游客胡曉敏聽了講解員的講解,大感新鮮:“沒想到短短幾百米的古文化街上,能講出這么多的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就連廣場地磚上都鐫刻著精彩的故事。這么多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真是讓我受益匪淺,下一次我要帶孩子來親身感受這里濃郁的民俗氣息。”
南開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尚潔告訴記者,每年,市、區文化部門會對這些博物館進行年檢考評,分別對考評合格、考評優秀的博物館給予數十萬元的資金補貼。“在做好公辦博物館的同時,南開區正在逐步加大對民辦博物館的扶持力度。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研究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不讓博物館成為‘賠錢’的代名詞。”
(本報記者 陳建強 本報通訊員 吳樹群)
(責任編輯 :歐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