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圓明園遺址考古今年“推進”至大水法
昨天,記者在圓明園“文化遺產日”主會場了解到,今年圓明園遺址考古將繼續推進至西洋樓大水法區域,完成2000平米的遺址清理工作,并有望在年底發布考古報告。
昨天上午,市民在圓明園“公眾考古”活動現場近距離觀摩考古隊員工作、體驗科學考古過程的同時,8位來自首師大、聯合大學的考古專業學生志愿者為現場觀眾“答疑解惑”、科普考古科學知識。
據北京文物研究所圓明園考古工作人員金和天介紹,圓明園考古與其他考古的不同之處在于,其考古目的主要是要摸清皇家建筑的地基。“現在的皇家建筑規模最大的是故宮,但不具備考察地基的條件;此前對皇家建筑地上部分的建造規格和體制有詳細記載,但對地下部分尚屬空白。”
去年在圓明園養雀籠區域已完成了1000平米的遺址清理,發現了三合土與磚石結合的地基結構。而圓明園遺址考古今年的重點區域在西洋樓景區大水法和遠瀛觀一帶,預計考古面積在2000平方米左右,考古工作以清理為主。未來隨著考古進一步推進,還將對地基規模有更細致的研究成果。金和天表示,有望在年底發布考古報告,如此一來,圓明園遺址考古將首次“摸清”皇家建筑地基,填補學術空白。
據了解,大水法遺址是北京圓明園中西洋樓景區的一部分,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是以噴泉為主的園林景觀。主體建筑為巨型石龕式,中券前有獅子頭噴水瀑布,成七級水簾。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北京時對圓明園進行了劫掠,其中英軍還放火焚燒,今僅存大水法、遠瀛觀的幾個大理石石柱屹立。
市文物局未來將繼續深入探索“公眾考古”新形式,使文化遺產擺脫封閉,真正融入現代生活,成為傳承文化根脈凝聚民族精神的豐厚土壤,真正做到全民共享。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