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游業理事會預測,中國商務會獎旅游交易規模近幾年將保持20%以上的增速,到2017年,中國的商務會獎旅游交易規模有望超過1800億元。因此,6月22至24日舉辦的新加坡旅游局大中華區會獎業大會,中國和新加坡的業者都盯住一個目標:如何讓中國客戶前往新加坡進行會獎旅游。
會獎旅游比一般旅游平均利潤率更高些,涉及的層面更多,包含商務、旅游、文化交流等,英文的稱呼是MICE,涵蓋了Meeting(會議)、Incentive tour(獎勵旅游)、Conference(大型會議)、Exhibition(展覽)。新加坡早已是被稱為“國際會展之都”的國家,而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務旅行市場。
根據新加坡旅游局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中國目前是新加坡旅游業的第一大客源國。由于缺乏統計數據,業內人估計每年中國團隊出境舉辦會獎旅游的消費在幾十億元,排名靠前的目的地主要是澳大利亞、新加坡,還有近年來興起的日本和韓國。
中國客戶選擇新加坡的理由很充分。首選是文化親近性,新加坡有70%的華人,大多數能用華語交流,沒什么語言和文化障礙。地處亞太市場中心,國內國際交通便利,航班通向全球60個國家及地區的250個城市。而且由于新加坡出了名的“清規戒律”,這里保持著良好的治安,會獎旅游的團隊可以放心出游。另外就是各類高端酒店、會展設施,可供游覽的景點以及不斷新建的人造項目,比如圣淘沙名勝世界、濱海灣花園。況且在新加坡舉辦會獎旅游很方便,不需要向政府申報、登記,等待審批。
2015年在澳大利亞舉辦、民間發起的全球經濟發展論壇,今年把第四屆的舉辦地選定在新加坡,大概會有中國、新加坡及周邊國家的四五百位企業家參加,論壇主題是“一帶一路”下的新經濟,這也是選擇新加坡作為舉辦地的原因之一。
“新加坡是‘一帶一路’戰略的節點國家,也是國際金融和會展中心。在新加坡辦會,可以讓中國企業家更好地嫁接全球資源。”全球經濟發展論壇控股集團主席桂漢峰對界面新聞說。同時他覺得企業家在新加坡可以學到跨國企業的經驗-——新加坡是亞洲跨國公司的聚集地。
新加坡是一個國家治理的范本-——從一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稀缺、人口密集,擁有諸多局限的地方成為亞洲競爭力第一的經濟體。新加坡旅游局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劉詩蘋說,這也是很多企業帶員工來新加坡辦獎勵旅游的原因。
從1970年代中期新加坡政府開始主導、支持會展產業的發展,1974年由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所屬旅游局成立了展覽會議署,協助、配合會展公司開展工作并進行市場推廣。之后由貿易發展局、旅游局和展覽會議商聯合組建新加坡會展有限公司,政府與業界聯合并進行市場化運作。同時政府專門設立資金對MICE籌辦者提供支持,旅游局也提供配套的優惠和獎勵活動。
到2015年,新加坡的商務游客占到總游客人數的30%以上,每年至少帶來超過50億新幣(約合37億美元)的消費,占到旅游總消費的三成以上。數據也顯示,2015年訪問新加坡的游客數量增長,但消費支出卻以更大幅度下降,這種情形下新加坡更加需要拓展會獎旅游這種消費帶動力強的產業。
據管理團隊主要由華人組成的新加坡當地會獎旅游策劃公司SDQ介紹,其業務已經覆蓋了70%以上的新加坡當地中資企業,以及一半的去新加坡辦會獎旅游的中國企業。其管理總監張洋介紹,他們公司能占有比較高的份額是因為更能適應中國企業在舉辦會將旅游過程中復雜多變的情況。
“近年來的感覺是,中國企業來新加坡辦會,要求更多,變化更多,而給的時間越來越短。”張洋說,目前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在25%-30%左右。他覺得新加坡有著便利的區位條件,軟硬件完善,但缺點是成本太高。
在中國海南開辦旅游會展服務的謝先生告訴界面新聞,他們會帶高端團去新加坡。而有的業者會在會獎旅游目的地中添加上成本更低的泰國、馬來西亞,以此分攤價格。多位旅游業者表示,在新加坡辦會展的成本很高,超過亞洲周邊的泰國、日本、韓國,也超過澳大利亞。較高的成本體現在酒店、餐飲、會場和服務等方面。當然新加坡的高成本也對應著新加坡恒定的服務質量。
新加坡面臨的更大問題也許還不在于成本。各國旅游局都在搶灘中國市場,美國、澳大利亞、英國、韓國、瑞士、南非都在拉攏中國客戶,相比之下新加坡這個老牌亞洲會展中心正面臨失去新鮮感的危機。在業內作為會展目的地考評標準的“旅游吸引力”一項,隨著中國游客出境機會增多,新加坡的吸引力也相對地被其他一些熱門出境目的地蓋過。
新加坡旅游局的官員們在這次會獎業大會上著重強調,在新加坡可以挖掘的文化資源還有很多。新加坡旅游局大中華區首代劉詩蘋在媒體訪問時透露出,當地政府和產品供應方也都在往這方向努力,比如本次會獎業大會上保留了歷史建筑的嘉佩樂酒店,提供戶外拓展和團建服務的本地公司福克斯。
新加坡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斯里蘭卡以及西方人,同時也匯聚了這些民族的飲食、建筑、節慶和文化。“從目的地上來說,服務供應商需要不斷創新,不能每次給客戶同樣的東西。”SDQ管理總監張洋說。
這次會獎業大會上的討論環節,業者都在拿中國一家互聯網旅游創業公司的年會作為案例。做中國自由行市場的創業公司螞蜂窩,企業文化本身就比較崇尚創新和個性,他們2015年的年會在新加坡舉辦,并且除了半天的會議,其他四天左右的時間都讓員工自由行,這種策劃讓習慣于全盤安排會獎行程的業者感受到沖擊。
“大家都喜歡自由活動,各個團隊攢局、喝酒,到處玩。公司還特意為年會設計了一款只對內部開放的App,可以給年會節目投票,吐槽,還有當地的攻略和天氣等資訊。”參與去年年會的螞蜂窩員工趙倩告訴界面新聞。專為活動設計App的想法也讓新加坡的業者耳目一新。
“現在行業的趨勢,不再是旅行社掌握話語權。我們在推廣新加坡會獎旅游的時候,希望更早地把新加坡業者拉進來,和客戶商討、定制產品,根據企業的需要去挖掘可以提供的產品。”劉詩蘋說。
今年新加坡旅游局還更新了針對會獎旅游業的獎勵政策,給通過申請的會獎組織方提供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并逐年提高補貼力度。
新加坡旅游局今年的行銷策略是,在北上廣深以及成都、杭州,鞏固出境游目的地的市場地位,挖掘歷史文化景點,做更深度體驗的細分市場,除了會獎旅游,還有親子游、閨蜜游。而在沈陽、青島、濟南、西安等二線城市,新加坡將繼續打品牌知名度,同時鋪設渠道與業者開展合作。
一位新加坡業者在會獎業大會上引用了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其回憶錄中的一句話:“無論世界怎么樣,新加坡都得去接受它,因為它實在小得無法改變世界。不過,我們可以嘗試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間,在本區域的‘巨樹’之間穿梭。”對于“巨樹”的解釋,這名業者告訴界面新聞,這是指周邊的很多大國,而新加坡要在區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