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下午時分,經歷了8日車禍的澳門同安街格外冷清。出事巴士仍然“鑲嵌”在已經采取加固措施的建筑物里,警方在此路段采取了車輛禁停措施。不遠處仍可看到,一輛接一輛的旅游巴士滿載游客朝“大三巴”牌坊行進。
8日下午2時40分許,一輛從深圳入境的旅游巴士,疑似由于斜坡停車且“手剎沒拉緊”,在遭另一貨車突然追尾后發生滑沖,撞入街邊建筑物。事故共已造成32人受傷,截至記者發稿,其中1位顱腦傷患者仍未脫離生命危險。
事故發生后,在警方和旅游部門對事故原因進行深入調查、民眾對傷者給予高度關切的同時,社會各界對澳門旅游環境與承載力的探討更加高漲。
輿論認為,澳門作為一個以“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為目標的城市,應從這次事故中進行反思,在旅游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旅游從業人員管理以及旅游產品多元化設置等方面“再加一把勁”,通過科學分配旅游資源,為小城的“承載力”擴容。
記者當日探訪了事故現場。事故發生地段為一處約30度角的斜坡。執勤治安警告訴記者,該路段不允許泊車,但允許旅游巴士在司機不下車的前提下“臨時上落客”,以方便參觀“大三巴”的游客。
據了解,屬于“大三巴”景區的停車場只能提供大約30個旅游巴士停車位,大多數找不到車位的巴士司機只能選擇在周邊路段“臨時停車”,即使這一路段可能完全被龐大的車身塞滿,或者司機不得不以“頭低尾高”的高難度姿勢取得暫時的“方便”。
事實上,對于在居民密集且地勢比較危險的路段密集地停泊旅游巴士,很多居民早有怨言。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副理事長、澳門立法會議員何潤生表示,街總曾多次反映事故現場的斜路不適合旅游巴士行駛,非常危險。希望特區政府有關部門重視這個問題,優化相關的旅游巴士路線和交通設施,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
澳門旅游業議會理事長胡景光對記者表示,根據近年來的粗略計算,每年赴澳旅客約3000萬人次,其中隨旅行團訪澳的旅客為1200萬人次,當中約1000萬為內地游客。
“只要是跟團游澳門,基本上都會去‘大三巴’。這就是只有零點幾平方公里,又遍布著碎石老街、危房舊樓的地區日復一日的接待任務!”胡景光說。
胡景光表示,停車難問題已成為澳門旅游業發展的最大掣肘之一。“大三巴”及其附近其他旅游景點都“生長”在澳門半島的老城區中,這里窄巷密布、危房林立,人口密度居于世界前列。而旅游業界呼吁多年的集中建設停車場倡議,由于拆遷阻力過大而一直未能得以實施。
“隨著我們對世界先進城市治理經驗的了解,我們又有了一些新的建議。比如,在附近的白鴿巢公園建造一個隱蔽在地下的停車場;或者通過新的城市規劃設計,讓‘大三巴’與周圍其他停車場之間通過電動傳送帶相連,既疏導車流又讓游客不至于走太多路。”胡景光說。
胡景光同時表示,旅游安全與舒適度的建立,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的配套,更關鍵的是從業人員素質這一“軟件”因素,而司機又是一個關鍵環節。他認為,肇事大巴司機的安全意識不夠強,操作程序沒有按規范處理。事件發生后,整個行業都應從安全意識和職業素養等方面進行反思。
澳門理工學院教授曾忠祿表示,“乘大巴、吃盒飯、買手信、留個影”的傳統一日游模式早已不適合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旅游群體,也很難帶動起澳門旅游產業的多元化。澳門旅游市場的定位,要根據周邊地區的新變化進行調整。
(據新華社澳門8月9日電 記者劉暢、楊懿、王晨曦)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