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古蜀道正式啟動申遺之前的2012年,一場旨在全面調查米倉道的高規格考古探險便已完成。
巴中市文物局專家汪信龍認為,這次活動的重大成果之一,是摸清了米倉古道的大致走向。專家們普遍認為,米倉古道以漢中為起點,進入巴中境內后,從北向南形成了四條支線,分別通往通江、南江和巴州區。
這四條線路性質有別,民間普遍認為,第四條線路為官道。雖如今這條官道上的關隘已不復存在,但這條線路卻以另外的方式獲得了重生——它與國道342線(原省道101線)以及正在建設的巴陜高速公路基本重合。
震撼發現
“米倉道的文化價值被低估了”
2012年3月6日,受巴中市委托,一場關于米倉道的高規格考古探險啟動。該活動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的30余名著名專家學者受邀參與。
在歷時12天的考察時間里,專家們兵分兩路,以巴州區為起點,前往平昌、通江、南江縣,對米倉古道巴中段進行了全面梳理,總計行程6000公里。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說,此次考察是該院自2005年成立西部考古探險中心以來第一次涉足川東北地區,也是近年來該院在道路考古調查中發現文物點最多、遺跡遺址保存狀況最好的一次。對“米倉道”的考察也是該院歷史上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專家級別最高、涉及學科領域最廣的綜合性考古調查活動。
與會專家認為,本次調查發現了秦漢時期的棧道孔,唐宋時期題刻,明清時期的修路碑記等,這些都有力支撐古道存在以及幾千年來變遷的重要佐證,初步確認了“米倉道”的存在及其大致的走向,證明了傳說、歌謠、文獻中對道路險、奇、近的描述,意義重大。
四川大學宋治民教授指出,這條道路最早發現了漢代的遺跡,證明至少在漢代已經有人在這里居住生活,應該是古代比較重要的人口聚集點,建議對重要的遺跡,包括橋梁、石窟寺等進行進一步保護,盡快作出保護規劃。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李映福教授建議選擇“米倉道”的重要區域和保存狀況好的路段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以進一步破疑。
巴中市文物局專家汪信龍認為,這次活動的重大成果之一,是摸清了米倉古道的大致走向。專家們普遍認為,米倉古道以漢中為起點,進入巴中境內后,從北向南形成了四條支線,分別通往通江、南江和巴州區。新聞發布會上,有專家感嘆,“眾多發現令人吃驚和振奮,米倉古道沿線的文化價值,過去被低估了”。
今古奇跡
千年古道與現代高速高度重合
米倉道四條支線,在民間看來,其性質有別,并認為第四條線路應為官道,該線經冷水河、關倉坪、大壩、關壩、上兩,到南江,最后至巴中。
“群峰摩天百里遠,一關鎖住陜川黔。孔明火燒米糧倉,曹操至今怨鴿淵。”這首詩說的就是米倉關。米倉關坐落于米倉山主峰,也就是第四條線——官道,必經之地。明嘉靖八年曾在此設巡檢司,雖今時米倉關關隘已不復存在,但這條線路卻以另外的方式奇跡般獲得了重生。
“這條古道與國道342線(原省道101線),以及正在建設的巴陜高速公路基本重合。”研究米倉古道32年,現已退休的原南江縣政協文史委主任黃治新告訴記者,這個發現讓他既驚喜又困惑。“我們今天修路,要動用各種儀器設備,要經過反復勘測,才能最終確定最科學的線路。幾千年前,我們的先輩沒有手機、沒有GPS定位,他們是如何在崇山峻嶺之中,找到這么一條最便捷的線路呢?”這個問題,黃治新至今沒有找到答案。
在巍峨的米倉山下,巴陜高速公路正在快速推進。一條全長13.8公里(隧道跨陜境約3公里、川境約10.8公里)的隧道,將從米倉山的山體中穿過。該隧道是我省在建最長的公路隧道,也是國內第二長、世界第三長的公路隧道。奇特的是,隧道走向并不是外界想象中的那樣筆直,途中有兩個角度很大的“拐彎”,讓整個隧道線路走向成了大“S”形,因為長度過大及地質條件復雜,其建設施工難度堪稱全國第一。隧道這一頭為南江縣關壩鄉,盡頭為陜西漢中市南鄭縣喜神壩。
“先輩們如何也想不到,幾千年前他們用腳步蹚出來的路,今天竟然得到了重生。先人的智慧令人敬仰。”黃治新感慨。
申報遺產
米倉古道“家底”厚底氣足
“相比于其他幾條蜀道,米倉古道多年來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巴中市風管委辦公室主任、市申遺辦副主任盧華說,就連不少巴中本地人,對這條古道也知之甚少。
有時候,劣勢也能轉化為優勢。幾千年來,米倉古道堙沒于人跡罕至的深山,加上巴中經濟欠發達,因此反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這些年來,米倉古道上發現了眾多遺存,僅關隘、城堡、古寨就有好幾十處,數量與規模已經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
盧華介紹,米倉古道較好地保持了完整性,首先是線路,幾條線路的走向清晰,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巴中至漢中的國道、高速公路和古蜀道驚人的重合。國道342南江縣沙河鎮境內,數千株皇柏林全部被掛牌保護,它們分列于道路兩旁,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其次是線路上的節點城鎮,比如平昌縣境內建于南宋時期的小寧城,是宋朝軍隊抗擊元蒙鐵騎50年的古戰場,小城三面環水,寨門尚存;巴州區平梁古城,三道古城墻完好;通江的漢城、恩陽古鎮都得到了很好保護;第三是線路上的文化,巴州區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的盛唐彩雕,被權威專家譽為全國第一,其歷史早于安岳大足石刻,《巴山背二哥》和平昌縣的翻山鉸子,都列入了非遺保護名錄,今天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在原真性方面,米倉道的眾多遺跡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沒有人工修飾、雕琢的痕跡,令人信服,“比如巴峪關,就完全保留了150年前的模樣。”盧華如是強調。
此外,“米倉古道的美學價值,是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最重要砝碼。”盧華認為,米倉道沖刺雙遺產的“家底厚,底氣足”。
米倉道為什么“最美”
千年米倉道,古往今來因其崎嶇險峻被不少人視為畏途,但艱險之外,還有令人沉醉的風景。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有一項重要的指標,就是“罕見的自然美”。米倉古道巴中境內,有亞洲最大的溶洞——諾水河溶洞,還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巴山水青岡原始群落。10月下旬,米倉山將迎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米倉山主峰光霧山,6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萬葉飄丹,千山萬壑一片火紅。
紅葉是光霧山的一大獨特生態景觀,由40多萬畝冰川時期的植物活化石——巴山水青岡和20多萬畝紅豆杉、銀杏、槲樹、黃櫨、楓樹、槭樹、紅樺、黃羊木等近千樹種的紅葉組成。每年十月就呈現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絢麗奇觀,觀賞期長達兩月之久。
光霧山上的巴山水青岡,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生態保存最完好、水青岡屬種類最多的一片。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的植物專家和生態學者曾先后多次到景區考察。著名詩人梁上泉曾賦詩——“巴山一夜風,木葉映天紅。色比桃花艷,秋如春意濃”。
通江境內有著亞洲規模最大的諾水河溶洞,令人嘆為觀止;沿巴河進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可以充分領略鄉村風情。
“米倉古道上的自然美景,和巴人、秦漢、三國、紅軍文化及巴山民俗文化集于一體,具有極大的觀賞、美學、科考、經濟價值,成就了‘最美蜀道’。”盧華說。華西城市讀本記者謝穎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