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體驗活動的民眾用望遠鏡體驗觀鳥。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1月3日電 (記者 林春茵)到閩江口濕地公園觀鳥,參觀濕地博物館……元旦小長假中,數百位市民用親近自然的方式迎接2017年。中新網記者假日實地探訪中國十大最美濕地之一的福建閩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處福州長樂和馬尾境內的閩江口濕地,位于閩江入海口的梅花水道,恰居于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通道的中間地帶。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態條件,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地。
把大半職業生涯都獻給水鳥們的福建省野生動植物與濕地資源監測中心副總工余希如數家珍:閩江河口濕地有水鳥9目24科152種,包括黑嘴端鳳頭燕鷗、卷羽鵜鶘、黑臉琵鷺、勺嘴鷸和遺鷗。在此越冬的水鳥有2萬只以上,估計在此遷徙停歇的水鳥數量超過5萬只。

成群結隊的斑嘴鴨在閩江河口濕地上空翱翔。記者劉可耕 攝
黑嘴端鳳頭燕鷗種群數量全球不到50頭,因數量極低被稱為“神鳥之鳥”,甚至一度被鳥類學家視為滅絕。直到2000年6月,在臺灣馬祖北竿發現成鳥4只,雛鳥4只,如此確切記錄曾一度轟動整個鳥類學界。
閩江河口濕地2001年建立自然保護小區,2003年,成為縣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力度逐年升級。2004年8月,鳳頭燕鷗終于現身,此后連續12年成為夏天的常客。因為這種“住在臺灣,卡溜(方言:玩耍)在福州”的水鳥,海峽兩岸亦陸續開展該物種的交流合作與保育工作。
成為“鳥人”逾10年的福建觀鳥協會會長楊金,曾用21個月的時間,爬上200多個無人島,進行鳥類多樣性監測,至今他仍記得2004年第一次觀測到鳳頭燕鷗時,眾人激動到失語的模樣。
“保護濕地,也就是保護鳥類,這也是中國人民對全球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際行動。”楊金說。
統計數據顯示,福州市現有濕地面積20.68萬公頃,占福建省濕地面積比重23.7%,占國土面積的比重18.3%。目前,福州市已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5個、海洋保護區2個、濕地公園1個、飲用水源保護區73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個,列入國家重要濕地1塊。
正在邁向“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福建,對濕地保護力度持續加大。《福建省濕地保護管理條例》和《福州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于1月1日同步落地實施。省級和市級層層以立法形式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福建濕地保護法制體系已然建成。
“福建一直重視環境保護,做到一個濕地一個法規、規章保護,但管理仍嫌粗放。至此省市濕地保護立法同步出臺,法制體系更為完善。”福建閩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楊文秀說。
如今,福建已投入1.3億元人民幣用于閩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包括投建閩江口濕地自然博物館、國家生態定位站、濕地自然保護培訓中心和濕地文化交流中心。
福州市林業局資源站站長方建青表示,目前,福州已基本形成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海洋保護區、濕地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飲用水源保護區相結合的濕地保護體系。
“我們既開展大量的市民體驗活動來推廣濕地保護,也使用濕地水鳥網絡監測與疫源疫病預警系統、依法重拳出擊獵鳥和破壞濕地等違法行為,多管齊下。”方建青說。
“鳥類是反應濕地質量的最直接證據。幾萬只歇腳的候鳥,是福建生態的代言人。”余希指著在沼澤水草間群起群飛的天鵝說,無論珍稀還是常見種群,“水鳥在這里都將得到越冬越夏的安全庇護所”。(完)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