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寒風刺骨,滴水成冰,正是旅游淡季。然而,陜州旅游卻逆勢而動,異常火爆,從1月13日陜州燈會點燈至今,已累計接待游客30余萬人,用“人流如織,車水馬龍”來形容毫不為過。毫無疑問,這是陜州燈會帶來的效應。
特色牽動。就全國來說,舉辦燈會陜州區并非首創。但何以引起如此巨大的轟動效應,首先在于其“兩園一山一主題”的鮮明特色,尤其在地平線下舉辦燈會,獨具魅力的地坑院顯示出不可替代的地域優勢。由遺愛湖、高陽山、地坑院三大板塊共同發力,形成了水面、山上、地下、空中交叉互動、四維聚焦的燈會新格局,讓人們從中得到“車在燈中走,人在畫中游”的美好體驗。
規模轟動。這屆燈會之所以引發巨大轟動,還在于其罕見的規模效應。我們從一組數字中即可見一斑:布展總面積1150畝,主會場面積650畝,使用燈源10萬個,構成151組花燈。這是2017年全國各地燈展活動中布展面積最廣、標準最高、燈組數量最多、制作專業最強的燈會之一。陜州燈會不僅把景區內外打造得輝煌如晝,美輪美奐,而且跳出景區,把視野投放到整個陜州城區乃至三門峽市中心地帶,從大街小巷到道路兩側,從花壇苗圃到樹木建筑,無不精心設計,既讓局部與局部之間有呼應,也讓主體與主體之間有關聯,使整個燈會產生全覆蓋爆炸式的轟動效應。
精品撼動。在布局設計上,陜州燈會采取動態燈與靜態燈結合、陸地燈與水上燈結合、主題燈與情景燈結合,通過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達到歷史與時代、自然與人文、高雅與民俗相映相融的藝術效果。屹立于兩大主展區的啼春金雞燈群、璀璨于道路兩側的核心價值觀聯合燈群、游弋于遺愛湖中的白天鵝燈群、寓意深長的召公遺愛燈群、有著明顯地域特色的民俗燈群、高懸于高陽山巔的超級月亮,無不精妙絕倫,惟妙惟肖,讓人過目不忘、怦然心動。
宣傳促動。燈會的成功舉辦與成功的宣傳密不可分。無論是本地媒體,還是邀約媒體;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掌上媒體;無論是四通八達的交通主干,還是熙熙攘攘的街頭小景,有關陜州燈會的宣傳隨處可見。除了一輪接一輪的規模式轟炸,還有許多的精妙策劃與點睛之筆,尤其是《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等國家級主流媒體,各地主流媒體,全媒體等重磅報道,把陜州燈會“炒”得熱火朝天,四方游客為一觀燈會盛況,不懼千里迢迢,路途遙遠。據統計,報道燈會的各類稿件有750余篇,網絡點擊量達1650萬次。
文化感動。陜州燈會與其他地方的燈會相比,不僅僅贏在規模、贏在宣傳,更贏在以文化為核心的內涵上。陜州燈會,以深厚而獨特的陜州文化為底色,突出地坑院主題和陜州民俗特色,讓人們透過獨特的造型和生動的場景,品味到文化的力量,享受到文化的價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崤函古道,禪宗祖塋空相寺,三門峽市鳥紅腹錦雞、白天鵝,民間工藝捶草印花,陜州剪紙、澄泥硯等具有濃郁文化特色的陜州元素都在燈會的造型或工藝中得到巧妙的展示,同時也讓“文明河南、暖暖新年”的理念在燈會中得以具體生動地表達,從而更好地體現黨心,溫暖民心。
上下聯動。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親抓落實,所有常委輪流值班一線指揮,各鄉鎮、區直各單位組成的志愿者們冒著嚴寒義務服務,全區的干部群眾以愛我陜州興我陜州的自覺,義務為外地游客當導游作解說疏導交通,利用公眾號、微信朋友圈發燈會信息,營造了文明和諧安全有序的游覽環境。
從表面看,“淡季不淡”靠的是“黑夜不黑”,而往深處看,其實靠的是超前的思維、科學的決策,靠的是對陜州文化的自信,靠的是轉型發展關鍵時期的主動作為和勇于擔當。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