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落寞多年的古鎮為何突然火了 從“文化重構”透視旅游業供給側改革

▲4月30日,游客在位于四川峨眉山市的峨眉院子景區內游玩。 記者薛玉斌攝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迅猛發展,商業古鎮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拔地而起,但有的人氣火爆,有的經營慘淡。在全國5A級景區峨眉山腳下也有一座這樣的古鎮,經歷了多年經營“寒冬”,去年底開始卻突然“火”起來了。這背后有何奧秘?記者五一期間進行了調查。
落寞古鎮的“逆襲”
夜幕徐徐落下,峨眉山腳下的一座川西古鎮,顯得格外靜謐。
來自北京的游客高天亮吃完晚飯,正和朋友們漫步其中。突然,周邊響起了音樂,一群身著彝族服飾的姑娘們竄到他們面前,將他和朋友們一把拉了過去,一起歡快地跳起了彝族舞蹈。
“我看這些演員有些眼熟。后來一問,才知道和我跳舞的就是下午給我們講解樂山民間藝人詩畫的工作人員。”高天亮說,更有意思的是,最后那場“員外嫁女”的情景劇,演“員外”的演員竟然還是古鎮的電工。
原來,這是古鎮“峨眉院子”去年底著手打造的一場實景舞臺劇。屋檐上的峨眉武術秀、木窗旁的風韻古裝展、戲臺上的歷史情景劇……這些別樣的演出,“融”入了峨眉山等地的民俗文化,也成為“五一”黃金周當地吸引游客前來的一個“爆點”。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坐落于峨眉山腳下的古鎮,其實已“落寞”了5年之久——峨眉山每年逾300萬的游客,并沒有給這里帶來多少人氣。
45歲的付明忠在古鎮經營著一家川菜館。他坦言:“賣旅游產品的店鋪,人都換了幾茬,有的商鋪已經閑置了幾年。我們做餐飲的,也就勉強能維持。”
古鎮的逆襲,始于去年9月。當地引入了一家文化創意公司,著手將這里打造成一個充滿民俗風、交互感的“文化小鎮”。付明忠說:“去年國慶、元旦后,來的人就慢慢多了。今年五一,古鎮的客棧早早就訂滿了。這幾天,我們家每天收入都超過四五千元,還臨時請了7名服務員來幫忙。”
落寞背后是文化內涵的缺失
近年來,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古鎮開發熱”。像“峨眉院子”這樣遭遇落寞尷尬的商業古鎮,其實不在少數。專家認為,古鎮要真的做“火”,關鍵要注入“文化魂”。
行走在大青石鋪筑的小道上,兩旁的庭院錯落有致。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和著動人的輕音樂,仿佛讓你“穿越”到古時的一個川西小鎮。
作為四川藍光集團斥資4億多元打造的商業旅游項目,“峨眉院子”從規劃時就嵌入了濃郁的川西韻味。“小鎮不火,還是因為缺少文化內涵。”文化部對外交流專家、導演羅可歌是“峨眉院子”實景劇的總導演,他認為,文化“硬件”容易打造,但真正注入文化之“魂”,還需要創新方式方法。實現“文化重構”,是讓文化旅游項目能夠“活”下去、“火”起來的關鍵。
記者走訪時發現,為提升古鎮文化內涵,當地除了在古鎮中嵌入了互動式的文化演出外,還集中展出了峨眉山、樂山的本土文化,以破解商業古鎮“千鎮一面”的尷尬。
小鎮設立了西壩窯博物館,這里收藏了1500余件色彩艷麗的當地西壩窯出土的瓷器。來自成都的游客劉紅和幾個朋友參觀完博物館后很感慨。她說:“真沒想到,我們在宋朝的時候就能生產出這么漂亮的瓷器,真的太神奇了。和很多古鎮不同,在這里,所有的文化項目都免費。”
推動供給側改革提振“文化自信”
旅游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穩增長、消費升級的重要支撐。專家認為,“峨眉院子”的轉型樣本,折射出文化消費的市場潛力,對于推動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啟示意義。
西財智庫CEO湯繼強認為,文旅產業交互交融將釋放出強大的市場潛力,不僅能拉動消費升級,還有利于提振文化自信。“隨著消費升級,過去單一的旅游或文化產品的局限性逐步凸顯。兩者深度融合,能夠促使游客在品味文化中孕育新的消費熱點。
針對當前旅游業中的“古鎮熱”,峨眉山市旅游局局長羅平昌還建議,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盤活“古鎮”這一載體。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我們相信,有更多文化元素注入的古鎮,未來可能成為旅游業的又一個增長點。”(記者葉建平、吳文詡、魏兆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