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天安鄉六體連榕。本報記者 張惠寧 攝
實習生 蒲維好 本報記者 張惠寧
聽說東方的天安鄉有一獨特景觀——六體連榕,為了一探虛實,2月26日,海南日報記者驅車一個多小時,從東方市區出發,走東方大道轉314省道,約莫行駛45公里后再轉755縣道,行駛5公里多的路程后,來到了天安鄉六體連榕的面前。
六體連榕雅稱“情緣六連榕”。遠看六體連榕令人感到親切,枝葉繁茂的樹冠宛若撐起的大傘,綠意直抵心頭。下了車后往里探步十幾米再近看,迎面而來的卻是一股肅穆感,長者似的,垂須是它的胡子、側枝上長出的青苔是它的老人斑、而它的根部如同手腳,早已深扎土地。可以看到,三棵小榕樹圍繞著中心的大榕樹,大榕樹長勢如同三棵,樹干隨著歲月流逝愈發懷抱彼此,早已看不出彼此。
網上有關六體連榕樹齡的說法并不統一,有的稱300多年,有的稱上千年。為了一解疑惑,海南日報記者聯系到了天安鄉布套村黨支部書記符文澤,他說,兩個時間都不對,具體樹齡尚未確定,但至少有500年的樹齡。“因為不止三代老人從小就看著這棵樹在這兒了,怎么可能只有300多年的歷史呢。”符文澤說。
海南日報記者是海南人,對于榕樹景觀并不稀奇,卻不曾知道,榕樹的垂須也好、旁生出的樹干也罷,同為一體,須長成根、根長成樹。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植物保護系老師鄒游興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榕樹主干和側枝上常產生許多須狀的氣生根,垂直向下生長,有的懸空,有的到達地面后即插入土壤中,形成新的樹干,這才形成了六體連株的奇觀。
距離六體連榕二三十米處即是雅龍村入口,雅龍村地處天安鄉南面,是布套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黎族同胞聚居此處。雅龍村附近的雅龍風景區依山嶺而建,四周風景秀美,因酷似桂林山水,素有“東方小桂林”的美譽,走進村中,村道干凈整潔,屋舍縱橫儼然,房外飾有黎族圖紋,村子靜悄悄的,只聞見雞犬聲。一條河溝環村而流,河溝兩旁,是還未完全凋零的木棉花樹。
獨木成林,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幾百年來,六體連榕注視著天安鄉雅龍村來來往往的行人,倘若你路過,碰巧與它對視,請記得停一下腳步,到它跟前,祈求闔家歡樂,幸福安康。
(責任編輯 :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