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州安吉云上草原、寧波奉化商量崗等多個室外滑雪場相繼迎客,長三角迎來冰雪熱。
從產業來看,在旅游消費端,浙江、江蘇的雪場數量分別達到23個和22個,排在全國第11位、第13位。而從室內滑雪場數量看,長三角地區以15家位列全國第一,實現“四季滑雪”。此外,在冰雪裝備上,依托發達的制造業基礎,長三角涌現出大批冰雪裝備制造企業,目前累計冰雪相關企業達到1000多家,數量較去年同期上漲11%。其中,寧波寧海的滑雪杖產業是典型代表。在全國出口的滑雪杖中,每10根就有7根產自寧海。
熱潮之下,難免也有質疑。近年來,在長三角打造冰雪旅游風頭正盛,但其中不乏投資亂象,多個冰雪項目最終不了了之,一地雞毛。2022年底開始,鎮江奧悅冰雪樂園項目歷經多次掛牌拍賣,始終無人問津。此前,江蘇奧悅冰雪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的2.3億元股權在阿里法拍網上被拍賣,同樣無人接手;在南京江北新區,一個備受矚目的冰雪項目——啟迪冰雪科技城也慘遭流拍。
浙江一家滑雪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江南地區,自然降雪只是錦上添花,雪場得以運營根本上靠的都是造雪。不過,人工造雪技術雖為雪場提供保障,卻長期飽受耗水、耗電爭議。一般而言,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造出安全滑行厚度規定的30厘米積雪,需要約2萬噸水,相當于5個水立方泳池的蓄水量。一臺造雪機的功率平均22千瓦,一家中等規模的滑雪場大概需要30臺造雪機進行覆蓋,每年光電力成本就要上百萬元。高耗水和高耗電不僅意味著更高的運營成本,也有悖于綠色發展的底色。
如何在經營效益與低碳環保之間找到平衡,是擺在每一個冰雪項目運營者面前的現實問題。如果冰雪經濟淪為“透支環境”的短期瘋狂,很可能讓這個新興產業在日后陷入更大的輿論漩渦。當然,這并非否定長三角發展冰雪經濟的可行性,而是提醒我們,冰雪熱的背后,需要更審慎地思考投入產出比、環保責任以及區域差異化發展。畢竟,“能做”與“做好”之間,還隔著一場專業化與精細化的嚴峻考驗。從長遠看,可采用綠色交通、可再生能源、更新造雪技術等方式推動可持續運營。例如,將現有的造雪系統和可再生能源融合,或是加快全智能化造雪,都是可行路徑。
當我們看到了“冰雪”在長三角的愿景與矛盾,就更需要在保持增長中不斷升維進階,做好融合文章。比如,避免一哄而上都建滑雪場,而是支持符合條件的區域建設更多元的冰雪主題項目,因地制宜打造更多以冰雪產業為特色,融合體育、旅游等多種業態的發展模式;延伸冰雪裝備產業鏈布局,提升產業附加值,并加大冰雪特種裝備等研發力度,以關鍵技術突破引領冰雪裝備迭代升級等。
長三角的冰雪熱,本質上是對文旅創新、城市活力再造與綠色發展的綜合考量。如何讓江南煙雨與北國風光相得益彰,而非相互沖突?怎么在商業盈利和環境保護之間形成平衡,而不至于淪為短期跟風?這是長三角面臨的新考題,也是全國文旅產業在結構升級道路上不得不直面的問題。我們期待,冰雪游不僅是一時的新奇娛樂,而是能真正植根本土,用更健康可持續的方式,為長三角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