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仲冬時節,三秦大地寒風凜冽,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卻游人如織。在博物院第二展廳中央,一群來自四川的游客目不轉睛地觀摩鎮院之寶何尊。在這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內底,鐫刻著令炎黃子孫都為之驕傲的銘文——中國。
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考察時指出,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涵和精神,宣傳好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從而讓大家更加尊崇熱愛,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
寶雞是周、秦文化的孕育之地之一,從周人崇德尚禮、天下歸心的煌煌文治,到秦人發憤圖強、橫掃六合的赫赫武功,這方沃土一直為滋養中華文明這棵參天大樹作著重要貢獻。近年來,寶雞深耕本地歷史資源,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文旅融合發展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凝文物之風采
“精美絕倫!”“不可思議!”11月20日,由安徽博物院和寶雞法門寺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大唐盛世 法門珍寶”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在安徽博物院開展,富麗堂皇的金銀器、如冰似玉的秘色瓷、晶瑩剔透的琉璃器、栩栩如生的彩繪陶等法門寺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讓游客感受到大唐盛世的風采神韻。
法門寺博物館以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數千件唐代珍貴文物而聞名。近年來,博物館在推出全新升級的“寧靜的輝煌——法門寺歷史文化陳列”展覽的同時,積極推動文物“走出去”,先后赴長沙、東莞、青島、鎮江、昆明等多地舉辦外展。法門寺博物館館長魏曉龍說:“每次外展都備受歡迎,甚至有游客專程追到寶雞,來法門寺博物館完整參觀基本陳列!
寶雞文物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據寶雞市文物部門統計,寶雞市現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347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現有國有可移動文物54.3萬件(組),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39件(組)。每一件文物,都閃爍著古人智慧的光芒。
“對比甲骨文中的‘德’字,我們可以看到,何尊銘文中的‘德’字,右下角多了一個‘心’——周人的有‘心’之‘德’,正是他們民本思想的體現。”在何尊展柜旁,講解員通過一組銘文,向游客介紹著青銅器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作為全國最大的青銅器主題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在打造“青銅鑄文明”基本陳列的基礎上,推出了“天下有道——周禮文化展”“止戈為武——兩周軍事文化展”“器·鑒——寶雞周秦廉政文化展”等一系列高質量的展覽,通過何尊、逨盤、秦公镈等一件件國寶級文物生動講述寶雞故事、中國故事。
“青銅器銘文中,‘中’字的字形好像一面迎風飄揚的旌旗,是中心、中央的意思;‘國’字則由城池、壕溝和兵器戈組成,象征城池壕溝、執戈守護!痹趯氹u青銅器博物院社教區,工作人員正教小學生在扇面上臨摹青銅器銘文。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游客,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舉辦了“青銅樂坊歡樂行”“青銅工坊大揭秘”等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讓人們在實踐中直觀感受青銅器的器型之美、紋飾之美、銘文之美,從而深入了解古人的文化思想、藝術審美和精神追求,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和弘揚中不斷出新出彩。
近年來,寶雞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理念,按照“新建一批、提升一批、規劃一批”的思路,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全市現已建成各類博物館(含收藏文物文化館)、紀念館36個,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2個、國家二級博物館2個、國家三級博物館5個,初步形成了以市級博物館為主體,縣區博物館為支撐,非國有、社區、行業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2023年,寶雞市文博單位共接待游客超300萬人次。
2.喚城市之記憶
12月20日上午,寶雞市鳳翔區城關鎮通文巷內,幾位外地游客邊走邊拍照,來到鳳翔周氏民居。
鳳翔周氏民居俗稱“周家大院”,是明清時期一戶周姓商人的宅院,也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民居,2008年被陜西省政府列為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當地文物部門對鳳翔周氏民居進行了維修改造,使這座古老宅院煥發新生,成為鳳翔區文昌巷—通文巷—氈匠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代表性建筑。
今年寶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文物古跡、古樹名木和歷史文化街區等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像鳳翔周氏民居的煥新一樣,有著深厚積淀的歷史文化街區,正在加速融入城市的發展和市民的生活。
漫步文昌巷—通文巷—氈匠巷歷史文化街區,沿路除了青磚黛瓦的民居,還有餐館、旅館、裁縫店、洗衣店、快遞驛站等。街上有慕名參觀的游客,有一邊曬著太陽、一邊拉著家常的本地人,不同口音交織在一起,彌漫著濃濃的市井味和煙火氣。
“隱于市井、融入生活,這是歷史文化街區有別于文物古跡和旅游景區之所在。”鳳翔區城關鎮人大主席張軍財說,文昌巷—通文巷—氈匠巷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是時代的檔案,而且是生活的舞臺。當地人長期居住在此,本身已是街區的一部分,他們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都經過歷史的沉淀成為日常,以文化的形式體現出來,成為街區真實、生動、觸碰人心的一道景致。
暖陽高照,寶雞市金臺區長樂塬歷史文化街區內,市民游客熙熙攘攘。街區中央,一臺復原的404號蒸汽機車尤為醒目。80多年前,在長樂塬創辦工廠的民族企業家,就是用這樣一臺蒸汽機車發電,帶動4000錠紡紗機運轉,為支援抗日戰爭作出重要貢獻。而今,這臺復原的404號蒸汽機車作為長樂塬街區地標,不僅成為外地游客的打卡之選,也是附近市民的休閑之選。
長樂塬管委會副主任李娜介紹,長樂塬歷史文化街區以抗戰時期由漢口遷至寶雞的榮氏申新紗廠舊址為主體,是因隴海線而興的寶雞老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街區依托建于20世紀40年代的窯洞車間、薄殼車間、申福新辦公樓、樂農別墅四座建筑,梳理了寶雞抗戰工業發展脈絡,打造了“工合之光”“工創天地”“長樂家園”三個組團,全景展現了寶雞這座工業之城的光榮與夢想。
“當年,寶雞申新紗廠職工在緊張繁忙的生產勞動之余,經常看電影、演話劇、打籃球、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他們把這里親切地稱為‘長樂園’。”家住長樂塬歷史文化街區附近的“老寶雞”金志忠指著正在這里鍛煉的人群說,“你看,現在這里還是這么熱鬧,還是我們的‘長樂園’。”
3.匯資源之優勢
連日來,隨著電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定檔2025年大年初一,全國各地游客紛紛來到故事的發生地寶雞市,探尋文王訪賢、武王伐紂、召公決訟等一個個典故背后的歷史文化。
趁著周末帶孩子來寶雞市岐山縣旅游的西安游客孫曉麗“逛吃逛吃”了一整天,臨走時贊不絕口:“在岐山,隨處可見歷史文化元素,連一碗臊子面都蘊含周禮,感覺好像穿越到了幾千年前的西周時期。”
早在去年暑期,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熱映時,位于岐山縣的周原景區就巧借“東風”,推出“封神夏夜·嗨玩周原”活動,邀請游客游古廟、賞非遺、品美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年,岐山縣加快推進文旅商體融合發展,舉全縣之力打造周文化旅游品牌。
近年來,寶雞以推進文旅商體融合發展為目標,全市文旅商體產業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實現深度融合,向著西部地區文化強市、絲綢之路旅游名市、關天經濟區消費都市和陜西省精品賽事重要承辦地的目標不斷邁進。2023年,寶雞累計接待游客10736.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10.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07%和48.63%。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寶雞市麟游縣九成宮西海苑如夢似幻。隨著悠揚的唐樂奏響,大型實景山水演藝《千年九成宮》拉開序幕,帶領現場觀眾踏上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是隋唐兩代皇家避暑離宮,因良好的生態環境享譽全國,更因“文、書、刻三絕”的九成宮醴泉銘碑馳名海外。2021年,“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入選“首屆陜西省六大考古新發現”。今年,麟游縣根據唐太宗李世民駕幸九成宮的故事,推出大型實景山水演藝《千年九成宮》,將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與傳統文化元素相融合,為游客創造出“虛實結合,亦幻亦真”的觀賞體驗,也讓更多人感受到麟游“離宮之冠,楷書之鄉”的文化魅力。
寶雞把文物保護利用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工作,讓越來越多的歷史古跡、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推動文旅商體深度融合,使其成為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如今,一幅壯美的融合藍圖已徐徐鋪開,寶雞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入挖掘并轉化其獨具特色的歷史人文、自然生態和消費市場資源,城市的吸引力、競爭力、影響力也隨之節節攀升。寶雞,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正整裝出發,堅定邁步,走向新的輝煌。
(本報記者 李潔 張哲浩 本報通訊員 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