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長陳真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近十年來,大理各族人民把洱海保護治理作為最具體、最現實的‘國之大者’,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的生動實踐,牢牢守住‘湖泊是用來保護的,不是用來開發的’底線,堅持系統施策、標本兼治、綠色發展、生態為民、共謀共建,洱海保護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美麗大理更有魅力。”
10年保護,洱海實現從應急搶救到常態長效的有力轉變。目前,大理已建成覆蓋洱海流域“天空地水”一體化感知的數字洱海監管服務平臺,匯聚26家單位、約36億條信息,實現監測數據、專家意見與行政決策、工作措施的互聯互通、深度融合,讓洱海保護更加精準治理。同時,大理州在洱海流域建成20座污水處理廠、94座農村污水處理站、5743公里污水收集管網、14.9萬個化糞池,初步構建起覆蓋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體系。27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優良率達到100%,洱海流域9個重要河流(湖庫)被評定為云南省美麗河湖。在洱海流域實行“三禁四推”(禁止銷售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種植大水大肥農作物;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綠色生態種植和畜禽標準化養殖),削減大蒜等大藥大水大肥農作物種植面積12.36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48.96萬畝。關停搬遷46座規模化養殖場,流域內奶牛存欄從10萬頭減少至3萬頭。大理州“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種養旅結合’分區防控模式”入選全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五大模式之一。統籌實施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項目建設;實施洱海湖體內“草藻魚泥”生態系統修復項目,定期開展魚類增殖放流、生態調控和水生植物種植等工作。
如今,洱海保護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洱海水質連續多年保持優良水平,湖體透明度提升至2.29米,一度消失20多年被稱為“水質指示生物”的海菜花環湖開放。陳真永說:“洱海保護治理的實踐表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一體推進治污水、治農業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態‘三治一改善’湖泊治理,走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洱海保護既要重當下,還得管長遠。陳真永說:“大理州注重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著眼洱海長治久安和流域綜合治理,先后5次修訂《洱海保護管理條例》,出臺《民宿管理暫行辦法》,細化規范餐飲客棧經營、農村個人建房、漁業管理等配套辦法,構建起科學嚴密、系統完善、因地制宜的洱海保護法規體系,并科學劃定洱海湖濱生態紅線和湖泊生態黃線,嚴格洱海流域‘三區’管控,對沿湖15米范圍內的1806戶、7270人實施生態搬遷,建成129公里環湖生態廊道,為洱海構筑起一道物理隔離的綠色生態屏障,真正實現了‘人退湖進’的歷史轉變。”
(責任編輯 :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