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不是目的,富民才是根本!咱們要讓老手藝煥發新活力。”天津市寧河區板橋鎮盆罐莊村駐村第一書記馮超超舉著直播補光燈,在窯廠里穿梭。這個“85后”干部的工裝褲上沾著陶泥,幾個手機支架上架著多臺設備,直播、接單、改價全不耽誤。
他身后的盆罐莊村,千年窯火正映照著鄉村振興的新圖景:非遺陶藝年收入突破500萬元、土雞蛋直播日均售出數十單、農戶戶均增收近萬元。
“家人們看這‘福碗’,釉色溫潤,寓意吉祥!”2022年寒冬,馮超超第一次舉著手機進入窯廠直播時,哈氣在鏡頭前凝成白霧。零下10攝氏度的窯洞里,他裹著軍大衣連播3小時,換來37個粉絲、兩單成交。“當時手凍得按不動屏幕,但看見‘已下單’彈窗時,我知道這事能成。”
這位由寧河區委組織部選派的駐村書記,筆記本扉頁上寫著他的目標:燒旺窯火、點燃心火、引來客流。面對非遺傳承斷檔、民宿空置率高、“甑鄉”IP未激活的困局,他帶著村“兩委”啃硬骨頭——白天走訪老匠人,夜里研究短視頻算法。半年間,馮超超的抖音號“盆罐村第一書記”粉絲破萬。他獨創的“沉浸式直播”讓網友直呼“上頭”:舉著自拍桿探秘古窯,帶網友“云體驗”拉坯上釉,甚至把村民代表大會開成“選題策劃會”。
“以前雞蛋趕集賣,現在直播間秒空。”村里養雞大戶韓慶滿的300多只雞日產30斤蛋,去年收入翻了好幾倍,“馮書記給俺們開了‘云上農貿市場’!”
流量裂變催生業態升級。在寧河區和板橋鎮的支持下,村里打造“陶藝+民宿+活動”矩陣:端午詩詞雅集吸引文人墨客題詠陶器,田園音樂節讓古窯變身露天舞臺,星空露營基地的篝火映紅游客笑臉。“我們不做‘盆景式’旅游,要讓村民全鏈條參與。”馮超超說,“積分制”將環境整治、文旅活動志愿服務納入考評,村民積極為游客服務,在銷售區寄賣得利,每位村民都成了文旅活動的受益人。
站在充斥著陶元素的“鄉村生活體驗館”前,馮超超的手機不斷彈出消息:南開大學設計團隊發來“陶藝盲盒”方案,短視頻流量扶持到賬,“豐收節”“陶藝節”策劃通過……“接下來要帶大伙兒玩轉跨境電商,讓金門古陶器擺進歐洲家庭。”他的愿景正在實現。
窯火不熄處,匠心正年輕。馮超超的駐村筆記里寫著:“鄉村振興不是造景,而是點燃每個人心里的那團火。”當60歲村民張瑞華在民宿鋪床單日掙百元,當“00后”返鄉青年用AI設計陶器紋樣,千年甑鄉的故事證明:最動人的振興,永遠是讓農民成為“主角”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