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梅
如何讓鄉土資源持續釋放活力,將沉睡資產轉化為富民強村的源頭活水,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答題
一顆牛油果,撬動孟連“334”聯農帶農特色產業增收致富新路子;一家“豆花小院”,不僅是村民創業增收的起點,更是曼海村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注腳……近年來,云南以生態為底色、文化為內核、產業為紐帶,在青山綠水間書寫農文旅融合新篇章。站在新起點,如何讓鄉土資源持續釋放活力,將沉睡資產轉化為富民強村的源頭活水,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答題。
文化鑄魂,讓鄉愁可觸可感。當農耕文明與現代創意碰撞,文化就不再是靜態展陳,而將化作產業升級的密鑰,鋪就傳統村落活態傳承、動態生長的振興之路。楚雄彝繡將傳統刺繡工藝與現代時尚設計結合,開發出服飾、飾品、文創產品等多品類商品,游客們不僅能現場觀摩繡娘們飛針走線,還能親手體驗刺繡樂趣,帶走心儀的彝繡產品;西雙版納曼龍勒村依托傣族織錦、竹編技藝等非遺,打造原生態趕擺場和康養度假營地,帶動村集體增收。這些融合創新,通過提煉地域文化符號,推動產業鏈從單一觀光向“生產—加工—體驗—消費”全鏈條升級,催生了多種新業態,打造了獨具特色的農文旅融合增長點,成為拉動當地發展的新IP。
場景煥新,讓田園變身詩與遠方。從“賣產品”到“賣體驗”,鄉村全面振興需要更生動的打開方式。曲靖紅瓦房村利用古樹、老宅打造咖啡小院、農耕體驗區,并引入“鄉村CEO”運營,形成“古樹公園+民俗博物館+生態菜園”的沉浸式體驗鏈。個舊市依托萬畝梨花,著力做活花經濟、壯大梨產業,開發“梨園歡樂跑”“文創雅集”等主題活動,聯動40余家農家樂形成“春季賞花+四季品果”的全產業鏈,實現單日游客量破萬。將農耕場景轉化為消費場景,當田園變景區、農房變客房,鄉村不再是匆匆過客的驛站,而是令人駐足的詩意棲居地,讓游客從旅游變旅居。
共建共享,讓發展紅利惠及千家萬戶。利益聯結機制,是鄉村產業行穩致遠的關鍵。羅平縣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堅持“農民的村莊農民經營”,引導農民盤活閑置資源,靈活多樣地參與業態經營,保障好農民的財產權和經營權。怒江甲生村借力社會資本,創新“租金+固定收益”模式,有力促進當地特色民宿發展,六成村民吃上旅游飯。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共舞,黨建引領下的利益共享機制,既守住農民金飯碗,又筑就產業新高地。
在玉龍雪山腳下喝一口小粒咖啡,來海晏村追逐一場日落,云南以“農”興鄉村、以“文”促發展、以“旅”謀未來,一幅農文旅融合新畫卷正徐徐鋪開。未來,云南仍需在標準化服務、品牌矩陣打造、全域旅游聯動等方面持續探索,讓更多長在深閨的鄉土資源轉化為共同富裕的強勁動能,實現從網紅打卡到長紅產業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