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70年東莞古村將首次修繕 建于明崇禎年間(圖)

逆水流龜村堡全貌。
《逆水流龜村堡修繕設計方案》獲專家評審通過
10月27日,虎門白沙《逆水流龜村堡修繕設計方案》正式通過省文物專家評審,這意味著,這座有著370多年歷史的明代村堡即將迎來首次保護性修繕。
現狀:逆水流龜村堡亟待保護修繕
位于東莞虎門白沙社區的逆水流龜村堡,建于明崇禎年間,坐北向南,四周人工河寬18米,共有64間大小統一青磚大屋瓦房,占地6889平方米,是東莞市現有較好的古村寨建筑,也是國內少見的明代村堡,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該古堡于1993年被公布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0月,東莞市政府公布了該古村堡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進一步保護這座古堡。
走進這座古村堡,隨處可見以麒麟、鳳凰、孔雀為題材的雕刻,一棟棟古樓、一條條古道和一口口古井,更為村堡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然而,遺憾的是,歷經370余年的風雨洗禮,村堡內大部分房屋都已面目全非,不少建筑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部分圍墻在倒塌后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亟待保護性修繕。
保護:修繕設計方案已通過專家評審
據虎門鎮文廣電中心副主任葉壯強介紹,為確保文物安全,從去年10月份開始,虎門鎮政府就聘請了深圳市勘察研究院編制《逆水流龜村堡修繕設計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積極開展對古村堡的保護工作。
10月27日,在東莞市文廣電新局、虎門鎮文廣電中心及虎門白沙社區等部門相關負責人的陪同下,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鄭力鵬、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賴德劭等文物專家一行前往逆水流龜村堡實地考察調研,并對村堡修繕設計方案的內容進行評審。
鄭力鵬等專家認為,《方案》的前期勘察工作較全面、深入,符合文物實際情況和保護的原則,最終通過了該方案。與此同時,專家們還對如何保留文物的原生態等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和建議。
方案:以保養性修繕為主 局部復原為輔
記者從《方案》了解到,逆水流龜村堡整體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文物價值高。
專家認為,該古村堡作為文物建筑,尤其是民居,其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適度地利用。因此,如何對它進行修繕則與它的利用方式息息相關。基于此,目前該古村堡利用模式尚未確定前,古村堡的修繕將以保養性修繕為主,局部復原為輔助。經過他們現場勘察,該古村堡需要修繕的建筑包括有:古村堡圍墻、門樓、角樓、龜頭樓及數十棟民居。
昨天上午,記者從虎門鎮文物部門了解到,《方案》通過專家組的評審后,虎門鎮將盡快有計劃、分階段地對逆水流龜村堡開展保護性修繕。預計首先要進行修繕的項目有古村堡內的危墻、路面平復以及護城河的截污處理等搶救性保護。
故事
古村堡守護者:他一直等待這一天到來
記者了解到,目前,古村堡內還居住有四五戶10余位鄭氏族人,居住者均為老人。從1998年至今,為了更好管理保護該古村堡,鄭瑜第13代傳人——鄭國強先生退休后便回到了該古村堡,對它進行管理。鄭國強還向前來游玩的游客介紹該古村堡的建筑特色與人文典故,并向相關部門提供古村堡現狀及維修意見等信息。
昨日,記者再次前往古村堡,見到了鄭國強老人,說到《方案》已獲得專家評審通過,他非常高興,“真是太好了,太好了!我一直在等待這一天到來,希望修繕工作可以盡快展開。”
古堡最大特色:名字“逆水流龜”的來歷
據鄭國強老人介紹,古村堡最大的特色就是名字“逆水流龜”的來歷。
古人建房,均喜選坐北朝南的方位。而古村堡的主人鄭瑜興建這座古村堡時,卻選擇了逆向,即坐南朝北。鄭瑜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一方面,他將整座古村堡建成靈龜狀。由8座樓閣及72間房屋組成。其中8座樓閣的位置分別設在龜頭、龜尾、4個龜腳及龜的兩個中間部分。而72間房屋的屋頂由琉璃瓦建成,一座屋頂寓意靈龜一塊鱗甲,72座房屋則寓意靈龜的72塊鱗甲。此外,為何要龜頭向北,因古村堡北面是龍潭水,龍潭水順流而下,形成一條小河。而古村堡的位置便是小河最后積聚的地方。靈龜龜頭向龍潭水逆水行走,因此取名“逆水流龜”。
專家:三大難點待解決
專家認為,要修繕好這座古村堡還有三大難點。
其一,該古村堡中共有80多間房屋,每棟房屋都有獨立的產權。其中有一些民居已倒塌或是被破損,對這些民居進行復原可能將涉及民居的產權、拆遷等一系列問題。
其二,古村堡有一條人工護城河,該河的水原本是活水,但如今古村堡周邊的居民家中排放的污水基本都排放到該護城河中,令護城河的水質遭到嚴重的破壞。若要保護好護城河,需要相關市政部門,對護城河修建污水排泄系統,將護城河周邊居民家產生的污水進行收集排走。
其三,目前,該古村堡如何利用,相關部門尚未最后確定。而它的修繕資金很大程度來源于社區及業主。若沒有切實的收益,要獲得如此大筆修繕費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記者劉滿元 通訊員謝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