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西翼是西城區文道、商道、綠道三道建設中文道所在的重要區域,從南到北,天橋歷史文化景觀、北京坊建筑集群、雁翅樓風貌建筑為中軸路增添了新的活力。
它們的出現,得益于西城區多年來在名城保護工作領域進行的有益探索和實踐。西城區提出了名城、名業、名景、名人四位一體的名城保護工作理念,本著“該修則修、該用則用、該建則建”的原則,在傳承城市歷史文脈上下功夫,在民生改善上大投入,在城市有機更新上做文章,中軸路上的這幾處新景觀正是這種工作理念的具體體現。“‘修’‘建’‘用’這三個字就是西城今年名城保護的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西城區區長王少峰說。
文化地標天橋歷史文化景觀再現
目光移向中軸線南部,北京平民文化的發源地和見證地——老天橋,因為1934年拓寬道路拆除了天橋,曾背負了“有名無實”的詬病將近80年。近年來,社會各界呼吁復建天橋的呼聲逐年高漲,但建不建、如何建不是簡單的事情。
西城區就此專門開通渠道、廣納高見,邀市民專家一起出主意。歷史上的天橋,位于現今前門大街與永安路、天壇路十字交叉路口,正是交通繁忙之處,在這里開辟空地再造拱橋顯然弊多利少。
根據專家意見及網上公示結果,西城決定在老天橋南面40米處綠化帶中重建新天橋,還力邀文物古建專家王世仁老先生任顧問,細摳橋體的景觀方案。老先生親自對石拱橋及石碑形制進行細致考證,依據文獻記載、實地測繪、老地圖研究的成果,確定石拱橋形制以及石碑的位置和形制。
不僅這一處天橋,其實中軸線歷史上還曾有很多橋,由南至北依次有:天橋一座,正陽橋三座,外金水橋五座,內金水橋五座,萬寧橋一座。
目前,新天橋底下已修好一個地下通道,連通著中軸路東西兩側。昨天,記者從西城區規劃分局了解到,一組展示這些古橋歷史的壁畫正在籌建中,共選取了七座橋采取片段式連接,依次為永定橋、天橋、正陽橋、金水橋、內金水橋、神武橋、萬寧橋,擬采用素描手法一一展示神韻。
依托歷史遺存建設雁翅樓風貌建筑
來到中軸線上景山公園之北,氣勢恢宏的雁翅樓,已然重新屹立在地安門內大街北端道路兩側。
歷史上的雁翅樓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北端緊鄰地安門,南端與地安門皇城墻相接,曾是地安門的戍衛建筑,建筑形制為中軸線東西對稱的兩棟13開間二層歇山屋面建筑,因其布局形似張開翅膀飛翔的大雁而得名。
西城區政府在實施地安門內大街環境整治工程時,發現了原雁翅樓西側樓的一間殘存遺跡,經文物專家考證為明清時原物。經專家論證,認為雁翅樓具有文獻和實物依據,在此基礎上建設風貌建筑切實可行。
然而,由于地安門拆除、市政道路修擴建等原因,雁翅樓的周圍環境變化很大,致使新建雁翅樓風貌建筑與原雁翅樓不能完全一致,僅能在原有建筑遺址上建設東側樓4間及西側樓10間。為顯示與原雁翅樓的區別,設計者將部分原歇山屋面改為懸山屋面,做斷頭處理,并設置標志牌予以說明。
大柵欄北京坊,北起西河沿街,南至廊房二條,西起煤市街,東至珠寶市街。
天橋歷史上位于前門大街與永安路、天壇路十字交叉路口。
雁翅樓地處北京傳統中軸線上景山公園之北,位于地安門內大街北端兩側。
十年磨一劍打造北京坊精品力作
中軸線中段,站在天安門廣場上向南一瞥,就能看見不遠處一座嶄新的黃白相間的建筑顯露崢嶸。這是今年剛剛修繕一新的老北京勸業場。以勸業場為中心,從前門西河沿街拐向南至煤市街這一路上,將依照大柵欄北部當地的歷史風貌,按照“該建則建”的原則,遵循原有的胡同肌理,正在建設連片的老北京文化體驗區——北京坊。
從2005年開始,本著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原則,北京坊項目開展了一輪又一輪的研究和設計工作。在吳良鏞先生提出的“和而不同、違而不犯”的指導思想下,西城區引入集群設計概念,對沿街八棟建筑邀請了王世仁、邊蘭春、朱文一、齊欣、崔愷、朱小地、吳晨等七位國內著名建筑設計師、文保專家領銜設計。北京坊整體設計方案保持了原有街巷肌理,延續歷史,協調了周邊,控制體量和尺度,特別是圍繞了勸業場、老鹽業銀行、交通銀行等文物組織公共文化空間,充分吸收了北京傳統文化的元素和精髓,整體提升了地區的文化品位,正如西城區委書記王寧所言:“注重留住地域的‘魂’、體現文化的‘味’、彰顯傳統的‘神’”。
此外,設計師還在單體建筑的3層設立了空中連廊。這些連廊不僅將幢幢建筑環環相連,方便游客穿行其間,而且它們的脈絡、方向、尺度、形態,都是參照西側的胡同肌理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