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4日,鳳凰旅游完成二輪融資,資本對B端市場的關注掀開了旅游產業供應鏈演變的冰山一角。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從傳統旅游產品批發商的資本運作到旅游產品B2B平臺的興起,從批零環節的融合到目的地的直面C端,原本“目的地-批發商-零售商”的旅游產品供應鏈正在發生演變,旅游產業鏈進入結構重塑時代。
B2B平臺興起
記者發現,在B端市場上,B2B平臺的發展逐漸變為新趨勢。所謂的B2B平臺是指一個網絡平臺,該平臺能夠整合上游中小型批發商產品,在平臺上進行相關企業、產品展示,并聯系下游C端企業,在平臺上幫助C端企業進行比價采購。
近兩年,B2B平臺頻繁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2013年,南京八爪魚獲得1.5億元投資。去年10月,欣欣旅游的B2B平臺欣旅通被騰邦國際看中,以1.95億元收購其65%股份。去年底,上海馳譽洽談A輪融資,匹匹扣公司旗下旅游圈B2B平臺也完成了1.2億元融資。
“B2B平臺的最大優勢在于能夠讓上游批發商拓寬銷路,下游C端企業有更多的產品選擇且價格低廉。”有業內人士如是解讀。
事實上,旅游產品的去中間化趨勢已十分明顯,B2B平臺的出現主要利于區域中小型批發商。因為大多數區域小型批發商既無資本支持又無過多分銷渠道,面對上下游企業頻頻越界的干擾,小型批發商的生存愈發艱難。而傳統單一路線批發的優勢有限且分銷能力弱,因此十分依賴C端企業,為了維持生存只能受C端企業擺布,讓利、拖長賬期都是區域小型批發商長期面臨的問題。
一位B2B平臺工作人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現階段的B2B平臺發展還不算完善,只處于初級階段。在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中,B2B平臺的出現只是一種解決方案。現在的B2B平臺是集中流量、集中供應端,提供平臺(交易端)為產品做展示,這些是現階段B2B平臺在做的工作”。
業內人士指出,B2B平臺還處在發展初期,存在很大機會,未來會加速提升產能,B2B平臺將會轉型并且升級。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認為,旅游需要新的業態空間,中型旅游企業要特色化,小型旅游企業要網絡化,旅游需要新的轉型方式來開拓新的市場。
批零一體加速
旅游產業鏈另一大趨勢就是批零一體加速。由于B端企業與C端企業相互滲透,很多大型旅行社已經開啟批零一體的模式。眾信、凱撒等大型旅行社早就開始將批發與零售共同發展,攜程也于2014年9月戰略投資華遠,開始批發、零售共同發展,旅游企業開展批零一體模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成為趨勢。
小型批發商借B2B平臺拓寬銷路,大型批發商則直接將觸角伸向C端市場,美嘉、春秋等大型批發商均已開始涉足C端市場。某大型批發商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旅行社現在競爭激烈,中國市場游客多、市場大,但是現在利潤點薄,所以大家都在努力擴大市場范圍、擴大業務量,希望能夠增加利潤。批發商做零售其實一直都有,電商為批發商提供了便利,所以現在很多批發商都利用方便條件向線上轉變。”
除了B端企業積極開拓C端市場外,C端企業也在致力于發展B端業務,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旅游零售商拓展B端業務除了像攜程一樣購買某個大型批發商外,一些C端企業開始研發自己的產品,希望能夠擁有拳頭產品,并以此占領一部分市場份額。
北京首鋼國際旅行社副總經理尹晉表示,首鋼國旅已經推出了自己的美國自駕游品牌,同時也在加快研發養老產品及游學產品。旅游散客市場很大,現階段旅游市場的發展已經進入去中間化過程,零售商被迫轉型不得不發展自己的產品,在提高利潤的同時,也可以與電商抗衡,同時讓利給消費者。“前店后場”的模式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都會是最常見的模式,也是最穩定的模式。
目的地采購更熱
在游客層面,旅游產業鏈去中間化的趨勢表現為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選取旅行社采購產品。國內旅游散客化趨勢非常明顯,很多旅游者都開始到旅游目的地采購短期產品,而不愿選擇已經打包好的旅游產品。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出游形式中,受訪者選擇“自己組織”和“單獨出游”作為出游形式的比例分別為52.6%和12.9%,合計65.5%,僅有29.9%的受訪者選擇參加旅行社的出游團。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彥鋒認為,旅游目的地產品的興起將會是未來旅游業的趨勢,這種情形主要體現在國內旅游目的地。只有韓、日和中國臺灣、香港等目的地提供相關短期旅游產品,其他境外旅游目的地暫時仍是以打包產品為主。游客在選擇國內游時更青睞于自行訂好機票和酒店,等到達目的地之后在當地預訂一日游或兩日游產品,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拼湊。
其實此種旅游方式在國外已經盛行一段時間,旅游目的地借助平臺直接對話游客已經成為新的旅游方式。楊彥鋒同時說道:“游客可以通過App預訂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產品,例如大眾點評、高德地圖等軟件或者OTA都是旅游目的地旅行社的零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