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臘肉
保康地處鄂西北,位于襄陽市西南部。因為荊山脈自西向東橫貫縣境中部,縣內除極少量河谷外,大部分都是山,可謂山山相連,山山相疊,山中有山,山外有山,形態各異,氣象萬千。走進保康大山,就是走進了大自然,走進了保康大山,就是走進了綠色詩叢,走進了遠古清幽。
現在保康境內先楚遺風仍存,人民善良勤勞,誠實厚道,熱情好客。游走保康,住農家土屋,聽山歌巫音,嘗特色飯菜,別有一番風味。就讓我們尋著幾個特色農家美食,走進這個山水皆綠,民風濃郁的自然之地。
特色農家菜之一 煙熏臘肉歲月醇
湖北保康縣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要是殺了豬,不可能像平原地區那樣及時挑到集市上賣掉,只能自家設法保管,而保康臘肉,也就在這么一種無可奈何條件下應運而生了。
保康農家,一般多在臘月殺豬,所以肉就跟了時令姓臘。
保康臘肉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風干臘肉,一種是煙熏臘肉。風干臘肉大多是保北地區習俗,煙熏臘肉則大多是保南地區特別是馬良、兩峪和店埡一帶的習俗。風干臘肉就是把豬肉掛著,讓風自然吹干,這種也能保管很長時間,但味道卻不及煙熏臘肉。
煙熏臘肉必須先用鹽淹。豬一旦殺了,除留下零碎招待殺豬佬兒和工客外,其他的大塊小塊,一律用“茆子”穿了,裝進木制大盆,大把大把地撒上食鹽,蓋好,等淹過十天半月后一一提出,一排一排排地掛在火塘之上,任其柴火煙子熏。最初兩天,肉還是紅白分明的,等熏過三天五天,便漸漸地干了,黑了。之后還得繼續熏,少則一月,多則一冬,直到熏得沒了一丁點水份,熏得肉里吃透了煙火,熏得黑成木炭一樣顏色,方才取下,再一排一排地掛在墻壁之上。熏肉方法看似簡單,其實也大有講究。最好是用柏樹枝,而且要用活的。柏樹枝葉敦厚、深沉,煙勁兒濃密厚實,所以肉便被熏得格外透徹,格外醇香。
因為這個緣故,一進臘月,保南地區農村家家屋頂上濃煙滾滾,一派南天門氛圍。要吃臘肉,先得把肉用火鉗鋏住,放在明火上燒。往往是火燒出油,油助火燒,油咝啦咝啦響,火呼啦呼啦燃,香氣頓時彌漫一屋。待燒盡殘毛,燒焦表皮,又一把扔在豬食桶里,狠泡一氣。待泡得軟和,再取出細細刮洗,細細剔理,一塊黑得慘不忍睹的臘肉立時變得干干凈凈,通體褐中透黃。接下來就是煮肉。如果是煮蹄膀、排骨之類的瘦肉,先得剁碎,剁成方寸大小一塊一塊的。肥肉則可整塊就著煮。煮時最好用柴火,猛煮一陣兒,再以文火慢煨,味道方醇。
無論肥瘦,煮熟后的顏色煞是可愛動人。肥的,淡黃透亮,有如琥珀,瘦的,腥紅密實,有如紅寶石。味道更不必說,肉尚未入口,古老的醇香已先自沁了,五臟六腑滿是人間煙火的溫馨。煙熏臘肉最好吃的莫過于蹄膀燉豇豆。豇豆是干豇豆,掐了筋后曬干的嫩豇豆。自然用農家吊鍋煮,肉先煮,待半熟,摻豆,待豆熟,肉亦熟。一火鍋盛上桌,醇香撲鼻,手摸筷子,口流涎水。肉因豆不膩,豆因肉不木,吃一口肉,再吃一口豆,爽的香的不能活人。
過去,蹄膀燉豇豆大多用來發奶,不是坐月子產婦,不是至已稀客,是吃不上的。現在條件好多了,只要到保康,一年四季隨時都可以吃上。不過,相比之下還是數冬天吃蹄膀燉豇豆最有意思。吃時最好是下雪天,屋內干凈整潔,火鍋熱氣騰騰,醇香如乳繚繞,陪二三知已朋友,邊吃著喝著土酒,邊看窗外如梅雪花沉重而緩慢地落著,那種意境,真是妙不可言。煙熏臘肉一般最長可保存到三到五年不壞,但以保存兩到三年的最佳,若超過三年,則有一股哈臘味,吃著嘴里發澀。
現在保康縣城和各集鎮也有專門賣煙熏臘肉的小店,但所賣臘肉多以喂食工業食用飼料的洋豬肉熏成。這種臘肉看著也跟鄉下農家戶所熏臘肉差不多,但味道相去甚遠,吃著跟木楂一樣。要買真貨,必須到鄉下農家戶,要不就是看肉塊形狀。一般講,農家戶的土豬都是用野菜野草及谷物所喂,從不喂工業食用飼料的,所以肉塊都比較瘦小,特別是豬蹄,比喂飼的洋豬幾乎要小幾號。因此,只要看著形狀明顯小的臘肉一般就是真貨,放心買下就是了。
(責任編輯 :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