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沙洲曾是荒蕪沙洲,開展人工栽種植物和生態保護工程后,一大批木麻黃、諾尼等綠色植物染綠了沙洲。 本報記者 宋國強 通訊員 黃廣南 攝 ■ 本報記者 繆影影
暢游在美麗三沙,最令人贊嘆的當是那多重色彩在深淺之間的自由轉換!
浩瀚無垠的南海泛著碧波輕浪,散落海中的島嶼,好似一顆顆綠寶石閃耀在蔚藍的底色上。這一抹抹的綠又被一圈圈銀白玉帶環繞著,銀白圈的外層又會有一圈圈若有若無的淺藍、深藍、青藍、藏藍。層層圈疊,自然過渡的多重色彩彼此交相輝映。大海中靈動的綠色,其實得益于人的雕琢,而這看似天成的人工雕琢,正是三沙市多年來與來自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的農業專家不斷摸索、研究、引種,無數心血付出所取得的收獲。
島礁種植條件很不理想
2013年,受三沙市的委托,省農科院園林花卉研究所的專家來到西沙,開展綠化島礁工作。
“三沙的綠化工作開展得很早,但受制于島礁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綠化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眻@林花卉研究所副所長洪世軍說,他們的首項工作便是和三沙人一道,調查各島礁植被分布狀況和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因子。
幾年來,永樂群島、宣德群島的島礁之間,處處都有綠的使者。
據農科專家調查,三沙市島礁(主要指西沙群島)植被分布有80科211屬,296種(含變種),主要有椰子樹、抗風桐、大果榕、木麻黃等喬木類;草海桐、銀毛樹、麻風樹、蓖麻等灌木類;蔓京子、香附子、馬鞍藤等地被類;海濱雀稗、大葉油草和茅草等草坪類。
“調查顯示,三沙島礁植物的品種相對較少,多樣性不足,不利于這個區域生態環境綜合能力的發揮,也不利于島礁小氣候的改善調節。”洪世軍說,這跟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水、土、肥和氣候等幾大主要因子有關,影響了島礁的植樹綠化工作。
從給水條件看,目前三沙市還有很多島礁尚未具備淡化水供給條件,植物生長還是靠天下雨供給水分,無法滿足多數植物的生長發育。
從土質條件看,島礁土質為粗粒海沙土,鹽堿度較高,有機質肥力貧瘠,保水保肥力差,對植物生長發育不利。
從氣候條件看,高溫、高鹽分、高濕、高照度和多臺風是三沙市島礁氣候條件的主要表現。在這種條件下植樹,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種植措施,剛種植的植物會被曬傷、日燒及倒伏時被地面沙土燙傷,或是被臺風危害造成植株被吹倒吹斷,或是受到冬季西北風帶來的鹽堿氣對植物的影響,造成植物葉片和樹枝枯萎,出現長不大的“老頭樹”。
……
一道道難題考量著深愛這片島嶼的三沙人。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