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擠壓之下,傳統出租車企業加快向互聯網約租車轉型。
3月30日,大眾交通集團旗下的“大眾出行”平臺正式上線,成為上海第一家推出專車的傳統出租車企業。
傳統出租車行業正規軍競相進入互聯網約租車市場,使得目前已呈現白熱化的出行平臺競爭越發激烈。此前在北京已有首汽租車旗下的首汽約車上線,被業界稱為“官方專車”。
在傳統的業內人士看來,以UBER、滴滴為代表的互聯網約租車仍然處在監管的灰色地帶,無論在車輛及司機資質、乘客安全保障、平臺管理能力上都有著諸多隱患,而有國資背景的傳統出租車企業的殺入或將獲得更多的政策傾斜,對互聯網約租車市場帶來挑戰。
國資進入
“大眾出行”平臺由大眾交通集團與大眾公用集團、大眾企管共同出資發起設立,公司注冊資本金2.5億元,三方投資人以現金方式分別投資1億元、8750萬元、6250萬元。
大眾交通前身為上海市大眾出租汽車公司,改制后上市成為上海和長三角區域最大的綜合交通服務供應商,擁有出租車、租賃車、物流車、旅游車等各類車輛達1.5萬輛。2015年12月,大眾交通獲得上海市交通委《關于同意大眾出租汽車公司增加約租車網絡平臺經營資質的批復》,成為全國首家獲得開展約租車網絡平臺服務合法資質的出租汽車企業。
從大眾出行公布的消息來看,顯然是獲得了政府相關部門的特別支持。據了解,大眾出行首批投放約租車500輛,約租車將全部采用上海交通委最新頒布的以滬A.M開頭的正規約租車牌照,大眾出行平臺的約租車牌將從滬AM0001開始。大眾交通董事長楊國平預計,平臺的車輛數會保持穩步增長,到二季度末,上海預計平臺的約租車投放量將達到1000~1200輛。
除了約租車牌照的汽車,大眾出行還對出租車開放接入。“我們現在已經和藍色聯盟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藍色聯盟旗下的5000多輛出租車將陸續接入大眾出行平臺。”楊國平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不過,從大眾出行目前的規則來看,其投放汽車仍然屬于企業投放,第一批與平臺簽約的司機都是原大眾的出租車司機,而未來會向符合資質的駕駛員開放。
監管模糊
很明顯,大眾出行的推出有政府改革出租車行業的訴求在內。
從上海市交通委的態度來看,上海對網約專車的發展,原則是鼓勵創新,依法合規。“就目前而言,交通委是鼓勵和支持傳統出租車企業去主動嘗試互聯網技術來開辟約租車服務。這項工作也將成為今后上海整個出租汽車行業改革的重要內容。”上海市交通委運管處副處長馬斐說。
事實上,作為試點,盡管上海在去年就給滴滴頒發了國內第一張網絡約租車平臺經營資格許可,但是對于專車的監管目前仍然態度不明朗,仍處于灰色地帶。
去年10月,交通部的出租汽車行業改革和網約車管理的兩個文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目前仍未正式出臺。在兩會期間,國家交通部部長楊傳堂曾就網絡約車改革問題明確表示,要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對網約車的經營者、駕駛員和車輛施行許可管理,規范網約車的經營行為。
大眾出行總經理袁棟梁表示,目前的專車市場雖然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選擇,但也存在不少灰色地帶,無論在車輛及司機資質,乘客安全保障,還是平臺管理能力上,都隱藏著諸多隱患。未來,專車市場的“價格戰”必將轉變為“服務戰”。
“政府的政策到現在還不明朗,交通部說,私家車可以做專車,但是要掛靠,要變更經營資質,經營性車輛8年報廢,要保證車況。但這樣一來,很多私家車就不愿意做了。政府對此一直沒有明文的說法。”交通行業分析人士臧勤告訴本報記者。
另一方面,政府的監管也隨時可能落地。比如近期上海就掀起空前的交通違法行為大整治的行為。上海市交通執法總隊辦公室副主任陳朝暉表示,近期將加大對網絡平臺的查處力度,目前滴滴正在被立案調查的過程中。
繼2015年1月向滴滴開出首份罰單后,上海市交通執法總隊曾再次向優步、易到兩家專車平臺各開出10萬元的罰單。上海市交通執法總隊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對查處到的非法客運網絡“專車”駕駛員進行處罰,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量網絡“專車”非法客運的問題,此后將進一步加大對專車平臺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深圳近日約談滴滴、優步等網絡約車平臺,并披露了平臺管理存在的5大問題,要求這些平臺在4月2日之前停止給異地車牌的專車派單。根據深圳市交通委近日發布的通報顯示,經深圳公安部門初步排查,深圳網絡約車駕駛員群體中發現吸毒前科人員1425名、肇事肇禍精神病人1名、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員1661名。
“在滴滴平臺上,現在很多私家車、外地車都在進入市場。如何去把控這個風險,出了交通事故怎么辦?滴滴只能找司機,和平臺沒關系。”一位熟悉滴滴的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擔憂。
市場挑戰
“很多私家車愿意掛靠,希望政府能給明確說法,正規化。但是政策不明朗,沒法正規化。大眾現在恰恰是走了這一步,規范化。”臧勤表示。
目前,專車市場份額基本被滴滴、Uber、神州專車、易到用車等所占領。據易觀智庫發布了《2015年中國專車市場趨勢預測報告》稱在活躍用戶覆蓋率方面,滴滴專車的市場份額在2015年第四季度達到了84.2%,Uber、神州專車、易到用車及首汽約車分別為17.4%、14.9%、4.9%及2.3%。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傳統出租車轉型代表的“首汽約車”已經出現了較快增長。大眾交通董事長楊國平表示,對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城市的約租車研究發現,一般市場上出租車和約租車的比例在7:3或6:4,上海市場雖然有10萬輛約租車,但實際每天運行的只有1萬多輛。所以,大眾進軍互聯網打車市場,有助于滿足目標消費人群的需求變化。
據悉,大眾出行平臺在上海正式上線啟動后,會陸續在杭州、蘇州、無錫等大眾出租連鎖企業所在的城市推廣,此后還將在長三角、京津唐、珠三角、華中、西南等重點商務城市落地,預計在2017年底,運營范圍覆蓋國內主要城市。
臧勤表示,“大眾的優勢在于服務,比如可以打發票,在專車里面加入了出租車的優勢在里面,服務的流程更規范,對風險也有管控。”
面對滴滴、Uber等以互聯網共享經濟為基礎的網絡約租車平臺,規模化顯然是大眾出行面臨的最大挑戰。臧勤對本報記者表示:“500輛車顯然無法滿足乘客的需求,互聯網約租車最重要的就是乘客體驗,規模小會造成顧客體驗差。一次兩次叫不到車,可能就不會用了。”
業內人士指出,“大眾出行”入局的時機有些微妙,春節過后,各專車平臺依托背后實力雄厚的資本,掀起新一輪價格戰,為了搶奪市場份額,燒錢力度比當年的滴滴快的之爭有過之而無不及,“大眾出行”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尚待觀望。
“關鍵是大眾網絡約租車牌照出來以后所釋放的政府信號,要看下一步政府是否有進一步的政策扶持。”臧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