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寧皮影戲(圖片來源網絡)
海寧皮影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二男沒料到,從12歲開始學習皮影戲,他竟在戲里面竟鉆研了一輩子。如今,徐二男已經85歲了,衣著樸素身體硬朗,到現在200多本戲他仍記得每個細節。
6月11日,將是世界文化遺產日。據浙江省文化廳最新統計,像徐二男這樣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我省共有122位,其中70歲以上的有79人,超過6成,而在這122位傳承人中已有17位離世。
浙江在線記者從省文化廳了解到,近日,全省文化部門加大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搶救性工作。

今年4月,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品及相關衍生品設計大賽在寧波展開。
浙江非遺項目居全國首位
文化部門為非遺保護“輸血”
龍泉青瓷、海寧皮影戲、婺劇、昆曲、金石篆刻……據省文化廳非遺處統計,目前浙江省共有9項人類非遺項目、21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788項省級非遺項目,數量位居中國各省份之首。
時代潮流下,部分非遺猶如“明珠蒙塵”。如何保護與擦亮“明珠”,讓其在現代煥發新的活力,是當前各級文化部門不斷思考和實踐的事情。
早在2007年,浙江省文化廳和省財政廳就制定并下發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人)補貼實施暫行辦法》,對年滿65至69周歲的非遺傳承人,每人每年給予3000元的補貼;年滿70周歲以上的,每人每年給予4000元的補貼。
作為浙江的“瑰寶”,非遺戲曲更是成為重點保護對象。記者從省文化廳非遺處了解到,2015年,省財政建立浙江省傳統戲劇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專項資金,每年1320萬元(暫定三年)。這筆資金按66個保護地(除寧波地區外),每個保護地20萬元,主要用于支持全省56個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名錄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讓非遺項目走向市場煥發活力
傳統手工藝也可以很“潮”
余姚土布、鄞州竹編、余杭紙傘……這些逐漸被現代人所遺忘的手工藝品一直以“師父帶徒”的形式傳承著。在逐步失去現代市場后,這些傳統的技藝如何傳承,一直以來是非遺人的重要課題。
為了讓非遺項目走向市場,今年4月,由浙江省文化廳主辦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品及相關衍生品設計大賽在寧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設計團隊對浙江各地非遺手工藝品進行重新設計,使其“煥發青春”,重新進入市民日常生活中。
省文化廳非遺處專家祝漢明向記者舉了個例子,將杭繡技藝用在潮流包上,讓傳統杭繡作品成為潮流的代表,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浙江各地的非遺手藝重新進入市場。
祝漢明告訴記者,目前非遺部門正在做的最重要工作是將傳統手藝人與現代設計團隊對接起來,并將包括高校、創意機構在內的資源對傳統手藝人開放。
“這樣,那些傳統手藝人就會對自己的技藝進行創新,使這些傳統手工藝品更容易走向市場!弊h明說,重新設計非遺手工藝品是保護非遺文化的一條道路,但是我們要做的遠不止這些。
122位國家級傳承人中有79人年過七旬
浙江加大非遺傳承人搶救性工作
浙江省文化廳最新統計,浙江共有122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其中70歲以上的有79人,超6成.
為了保護這些國家級傳承人的手藝,浙江選定10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作為首批搶救性記錄對象。除了徐二男,還有張坤榮(皮影戲)、章華琴(新昌調腔)、鄭蘭香(婺劇)、葛素云(婺劇)、沈守良(姚劇)、李子敏(甌劇)、卓乃金(平陽木偶戲)等。
浙江在線記者從省文化廳非遺處了解到,目前已完成徐二男、張坤榮兩位海寧皮影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接下來,將為其他傳承人拍攝并制作相關記錄視頻,通過視頻的方式將他們的技藝留下來。
除了保留技藝視頻外,培育青年非遺傳承人同樣刻不容緩。省文化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浙江有三所高校入選成為文化部研培計劃(培養青年非遺傳承人計劃)實施高校。其中,中國美院承辦4個研修班,浙江師范大學和浙江省藝術職業學院各承辦4個普及培訓班,預計培訓人數達520人。培訓方向主要針對木雕、石雕、青瓷燒制技藝。
另外,為提升非遺傳承人的傳承能力。省文化部門將向全國7所研修高校推薦浙江學員18人,涉及造紙、湖筆、木雕、刺繡等16個門類。(記者/金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