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麗優勢正在成為廈門越來越吸引人的競爭優勢,也讓廈門在更高的起點上迎來了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好效益發展的歷史機遇。圖為廈門美景。 王火炎攝

? 讓群眾成為城市主角、讓治理資源向基層下沉等社會治理改革,讓廈門城市治理煥發出勃勃生機。圖為廈門市內科專家林國清(右)到湖里區禾盛社區診治患者。 (資料圖片)
人類對美的追求永無止境。作為聯合國人居署、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在2014年“世界城市日”選出的全球最美20個城市中中國惟一的上榜城市,廈門一直致力于美麗優勢的打造和提升。
近段時間,以廈門市委、市政府召開的《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總結提升專家研討會為發端,一個個研討會、座談會、征求意見會密集召開,研究“如何讓廈門更美”成為廈門當前的頭等大事。城市規劃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企業家、學界專家、上班族、居民等各界人士紛紛建言獻策,掀起了共同締造“美麗廈門”升級版的熱潮。
精致市容≤精細化打造
城市之美既是天然的比較優勢,更是潛在的競爭優勢
美麗,是廈門最亮麗的名片,也是廈門最大的比較優勢。如何把自然天成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獨特的競爭優勢,這是歷屆廈門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標。2013年5月正式啟動的《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就是進一步提升美麗優勢、增強競爭優勢的一項中長期戰略。“廈門是一個非常精致的城市,需要精細化的規劃,而《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就是最好的體現。”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名譽會長趙寶江說。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穎剛指出,最新的城市競爭力理論研究表明,制度、環境、文化、教育、規劃等日益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甚至核心因素,這些“軟實力”在城市的持續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審視《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可以發現,其把“軟實力”作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核心。
“廈門之美源于看得見的優美自然環境、摸得著的深厚歷史積淀,也源于親身經歷才能感受到的優秀發展品質、多元人文氣息與和諧社會環境,這些是廈門突出的比較優勢。”周穎剛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本質上就是一部提升競爭優勢的發展規劃,其目的是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而提升廈門的城市競爭力,推進產業轉型、城市轉型和社會轉型。”
在《美麗廈門戰略規劃》中,廈門自覺把自身的發展放在黨和國家的重要戰略和全國深化改革的時代坐標中去謀劃。“兩個百年愿景”為廈門勾勒出更美的未來——到建黨100年時,建成美麗中國的典范城市;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展現中國夢的樣板城市。“三大城市戰略”立足于城市空間層次,提出區域協作的大海灣戰略、跨島發展的大山海戰略和家園營造的大花園戰略。“五個城市定位”從國際、國家、對臺、區域和城市的不同層面,讓廈門更清楚地明晰自己在不同維度中的地位及發展目標。配套出臺的“十大行動計劃”,則讓規劃的落實有了具體的抓手。
“隨著規劃近3年來的實施推進,廈門的美麗優勢更加凸顯,并加快向競爭優勢轉化,國內外資本、人才聚集明顯加速,主要經濟指標克服轉型陣痛后實現了快速增長。”周穎剛指出。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廈門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1.02億元,同比增長9.6%,增幅居福建省首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7.4億元,增長22.1%,增速位居福建省首位,分別比全省、全國高出10.6個和11.4個百分點。
不過,盡管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績,但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廈門經濟總量仍是規模最小的,這既與廈門面積最小有關,也和其經濟腹地較小的區位環境有關,更是城市發展理念使然。過去廈門拒絕了PX、石化、鋼鐵等一大批項目,雖然影響了經濟總量的擴大,但從根本上保護了廈門的環境,確保了廈門的美麗優勢。
美麗城市≥旅游勝地
產業之興既是美的外在表現,更是美的內在要求
“城市之美需要不斷維護,維護就需要持續投入,投入又需要雄厚財力,而財力只能來自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周穎剛指出,把美麗廈門建設簡單等同于旅游勝地、或者認為廈門只發展旅游業而沒有實體經濟的觀點有失偏頗。
周穎剛說,2015年,廈門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到65.9%,高耗能行業的份額進一步縮小,工業經濟轉型發展進程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廈門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現代服務業異軍突起,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大亮點。航運物流、軟件和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產業鏈都即將突破千億元。在商務部對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城市的復評中,廈門市名列全國第一。
在廈門市海滄區新陽工業園區,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業創新的產業轉型升級正如火如荼,近日又誕生了中國首家高分子新材料行業的實體創業平臺——“金旸WE WORK”。
“‘金旸WE WORK’以合伙制創業為核心,創業加速器和產品孵化器為驅動器,能夠為創業者提供從原料采購、產品制造、物流配送到品牌推廣、研發支持、人力資源等各種服務。”金旸(廈門)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清金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記者了解到,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已經成為廈門市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的助推器。今年一季度,廈門市財政總收入、地方級財政收入總量均居全省首位,增幅分別居全省第2位、第1位。
有分析注意到,廈門市的經濟總量多年來在福建省只排在第三位,但財政收入總量卻高居第一位,二者不是很匹配。對此周穎剛認為,地區間稅負差異通常受到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等因素的影響。一方面,與福建其他城市比,廈門總部經濟、樓宇經濟較多,能夠帶來大量的財政收入,但很多產值卻不統計在廈門。另一方面,廈門的規模以上企業較多,其中又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其稅率相對較高。從全國來看,在提供了全口徑財政收入的直轄市、副省級城市、沿海開放城市中,廈門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并不算高。
“換一個角度來看,宏觀稅負也不是越低越好,考察其是否合理,關鍵要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若宏觀稅負很低,但政府啥也不干,恐怕也沒人愿意來發展產業。”周穎剛說。
共同締造=市民共享
民心之向既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更是發展的終極目標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指出,“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城市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以人為本。他說,《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將人放在第一位,把解決百姓需求作為工作導向,做到了“讓外地人都想來、讓當地人都不想走”,這既是民心之所向,也是判斷一個城市美不美最直接的標準。
“人家到廈門,看到的都是最美的地方,自然都說好。而一個城市是否真的美,關鍵要看當地人是否滿意,因為任何不足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姚景源表示,“當地人最關心的,除了生活環境外就是公共服務是否完善,而廈門的公共服務在全國也是領先的,反映在數據上就是廈門常住人口在快速增長。這說明當地人都不想走,更多的外地人也想移居廈門。”
據統計,廈門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滿意程度居全國第三。目前,廈門已率先建立了城鄉一體、內外一致的社會保障和義務教育體系,實現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應保盡保”。義務教育方面,99%以上的非戶籍人口子女都可以享受應有的教育,其中90%可以享受公立教育。
“應該指出的是,作為二線城市的廈門,房價直追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全國第四,這一問題應該引起重視。因為過高的房價短期內會影響到城市的產業結構,長遠來看也不利于人才的流入和產業經濟的發展。”周穎剛分析,房價高的根源是貨幣問題,廈門很難獨善其身。
周穎剛指出,為使廣大居民住有所居,廈門市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初步建立“廣覆蓋、分層次”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出臺了全國首部有關住房保障的地方性法規和30多個配套文件并成為全國藍本,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和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需求。在此基礎上,廈門市還提出了保持保障性住房體系全國領先的工作目標。隨著更多的政策措施出臺,房價過快增長勢頭有望得到控制。
“城市發展的成果要由全部居民共享。《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實施主要通過‘共同締造’,也就是說其實施不僅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更是全體居民自下而上的積極行動。”姚景源表示,“廈門之所以越來越美,說明居民眼中和身邊不美的地方得到了及時改進,如今全社會都積極建言獻策,也意味著更多的不美會被指出來。隨著這些問題逐步改善,未來的廈門必然更加美麗,廈門的競爭優勢將更加突出。”(經濟日報記者 薛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