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提質增效重在破解結構性矛盾
我國民航業對GDP的貢獻率只有1%左右,遠低于世界民航發達國家的水平。民航業發展潛力依然巨大,需要破解既有的結構性矛盾,最大限度地釋放民航發展潛力。這就要解決民航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解決資源配置效率問題,提升民航的服務保障能力
民航局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見》,針對制約民航科學發展、持續安全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結構性問題,提出推進民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見。這份《意見》著眼于提升航空運輸的質量效率,通過破解結構性矛盾來實現我國民航業的提質增效。
在現代經濟運行中,民航業的發展可以直接拉動以航空制造業為核心的新材料、新工藝等新興產業的需求,可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出行和其他消費需求,也使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精密儀器等高附加值新興產業能夠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分工布局。據統計,2015年,全球航空物流運量占全球貿易物流總量的0.5%,但價值占到三分之一,充分說明了民航業突出服務于高附加值產業、支撐中高端供給的經濟特性。
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已連續11年穩居世界第二位,但民航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作用仍然沒有得到充分釋放。粗略測算,我國民航業對GDP的貢獻率只有1%左右,遠低于世界民航發達國家的水平,這表明我國民航業發展潛力依然巨大。這就需要破解既有的結構性矛盾,最大限度地釋放民航發展潛力。
首先是解決民航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民航一直存在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發展不平衡現象。在運輸航空中,客運與貨運之間、干線與支線之間、國內與國際之間、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很突出,直接影響民航業的整體產出水平。例如,由于中西部地區尚無競爭力較強的國際航空樞紐,使得該地區60%的航空貨物和80%的航空商務旅客都要繞道北上廣等東部地區出入歐洲。近年來,盡管我國國際航空、貨運航空、支線航空、中西部航空乃至通用航空都比較活躍,但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其次是解決資源配置效率問題。我國民航國際競爭力不強,資源配置效率偏低是主要原因。例如,空域資源配置不太合理,且動態調整不夠,民航飛行量15年來年均增速為11.6%,但民航固定航路航線年均增長僅為1.7%,航班延誤問題飽受社會詬病。又如,我國一些大型機場樞紐功能不強,國際中轉率和中轉旅客比例較低,與其功能定位不清、航班時刻資源配置不合理、難以形成航班有效銜接直接相關。
再者,就是服務保障能力亟待提升。空域資源嚴重短缺,無疑是當前制約民航發展的主要瓶頸。人力資源嚴重短缺,也是當前制約民航發展的短板之一。
從現實情況看,推進民航結構性調整,緩解民航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并非易事,需要突破許多體制性、機制性障礙。這也需要各方最大范圍地凝聚改革共識,最大可能地形成改革合力,為我國民航發展打開嶄新局面。(馮其予)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