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錫林郭勒草原上,采用傳統放牧方式散養在漫山遍野的牛羊。 烏瑤 攝

圖為當地活畜交易市場上等待交易的活羊。 烏瑤 攝

圖為外包裝以蒙元文化元素為設計理念的草原畜牧類產品。 烏瑤 攝
中新網錫林郭勒7月21日電 題:草原傳統畜牧業+科技創新:游牧文化的現代延續
中新網記者烏瑤
“只看到這些成品,我就能感受到產品中所蘊含的科技和細膩的草原文化,比如蒙元文化濃郁的產品包裝、能夠自動感應羊位置的飲水設備等。這些產品好多都是牧民帶來的,都讓我很激動。”
21日,為期三天的2016中國新絲綢之路·錫林郭勒畜牧品牌創新展示交易會即將落下帷幕。專程前來觀展的蒙古國教育文化科技部科技策略與管理局專員德·奧德格日勒博士觸動很大。他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德·奧德格日勒已連續來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三年了,“這里畜牧業的發展是很快的,但是傳統的畜牧方式也保留下來了,這非常難得。”
錫林郭勒與呼倫貝爾、興安盟、阿拉善等地一樣,地域遼闊、資源富集,是內蒙古自治區游牧文化保存較為完好的地區之一,牛、羊、駱駝、馬等牲畜在草原上生長,烏珠穆沁羊、蘇尼特羊等蒙古羊品種與蒙古牛、阿拉善雙峰駝等都已進入中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而且因優質口感、豐富營養價值及天然無污染的“游牧”屬性也備受消費者歡迎。
中新網記者在走訪時發現,現今的內蒙古草原畜牧業雖然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傳統生產方式,但隨著技術進步及牧民思想的轉變而越來越現代化。比如說,帶有可追溯體系和定位系統的草原牲畜,風電、太陽能發電裝置的應用,汽車、摩托車、打草車在草原上的普及,集約化、科技化的肉制品生產加工方式,牧民越來越清晰的食品安全意識和品牌價值意識……
“像內蒙古的畜牧產業是傳統產業中的傳統產業。如何激活它內在的能量,這是每一個畜牧人需要思考的問題。”閆樹春從事肉羊行業約5年,在此前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包頭國際牛羊肉產業大會期間,他曾如是感慨。
正在進行的展交會上,200余個現場展位也昭示著轉變的發生。記者在現場看到,無人機、智能放牧系統、駝骨雕刻工藝、互聯網電子平臺展示、多道加工工序生產的肉制品、肉牛遺傳改良、畜牧業生態養殖等多方面都有涉及。
“錫林郭勒盟這片草原提供了大量的價值原料,它有很多‘素材'。”清華大學教授李江濤表示,生在草原上的牛和羊,一定有獨特的地方,我們應該把它挖掘出來。
展交會期間,阿拉善盟荒漠雙峰駝牧民專業合作社的牧民烏尼孟和成了紅人。他的展臺前擺滿了合作社正在使用的科技產品,有裝有紅外線感應裝置的牲畜自動飲水系統,有帶有攪拌器、溫度傳感器的小型鮮奶冷餐儲運罐,還有定位牲畜的智能放牧系統……
記者發現,這些發明外觀樸實,但都很實用,也很有“錢途”。“賺不賺錢?我這么說吧,以前駱駝肉一斤幾塊錢,現在一斤幾十塊;以前一斤駝骨幾毛錢,現在已經幾塊錢了;在省外一斤駝奶有時能賣到一百多元。我們合作社現在有6萬峰駱駝,你說牧民賺錢了么?”烏尼孟和說。
“永不落幕的草原畜牧業”也是本屆展交會打出的口號,期望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為當地畜牧產業發展提供助力。
展交會期間,錫林郭勒盟盟政府及各旗縣政府還與電商平臺京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書,將進入追溯體系的錫林郭勒優質創新的畜牧業產品銷往全世界。同時,京東也會為當地傳統企業提供“互聯網+”專業服務,帶動民族特色品牌電商銷售,推動當地傳統企業轉型。
“我們不應把電子商務僅僅當作銷售渠道,而更應該把它作為一種手段來改造傳統畜牧業。”內蒙古億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提供電商服務的錫林浩特本土企業,該企業負責人談及多年的服務經驗時如是感慨。
“錫林郭勒盟的草原羊肉、正藍旗的奶食品、多倫的瑪瑙等都是我們期望合作的產品。”京東華北區分公司產業發展部總監張濤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會結合區域特色作一些深加工的產品,比如說方便面包裝的羊雜,直接撕開就能吃。我們還想融入創新、智能元素打造一整條產業鏈條。”
談及中蒙未來的合作,德·奧德格日勒表示,蒙古國也有大片天然草場,畜牧業也是綿延傳承下來的重要生活方式。未來,蒙古國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與中國進行科技、人才培養方面的交流。“尤其是錫林郭勒盟,它與蒙古國有很長的邊境線,也有著傳統的游牧文化,我們期待與錫林郭勒盟在農牧業方面有更多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