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站即景。
百年老站遷徙印記①
它們,生于1911年 深圳布吉站 深圳羅湖站 深圳平湖站 東莞石龍站
文/廣州日報記者謝英君、蔣偲 圖/廣州日報記者盧政、軒慧
1911年10月,清王朝的天空已暮色深沉。廣州大地上,忽然響起一聲嘹亮的火車鳴笛,這是廣九鐵路全線通車的凱歌。從此,廣州、東莞、深圳、香港……沿線的城市群落,從這條由枕木、蒸汽和煤煙匯成的動脈上分甘同味,并軌同行。
百年彈指一揮間,蒸汽機退隱了,內燃機又被電機取代。不過,變的是器物,不變的是人——廣九鐵路沿線的城市和人們,在暮色晨光中,依然披風雨斬荊棘,同呼吸共命運。
這四大火車站就是最好的見證:東莞石龍火車站、深圳平湖火車站、深圳羅湖火車站、深圳布吉火車站,它們生于1911年,一出世就擔大任,再回首已百年。
其中,平湖火車站的“新生”最有代表意義:9月26日,它結束十年“沉睡”,再次恢復迎客;而另外三個百年火車站——東莞石龍站,已在2014年卸下百年重任,“交棒”給東莞火車站;羅湖站和布吉站則繼續以新姿堅守崗位。
今天,我們來聽聽她們的故事。
今昔
東莞石龍站:華麗轉身古式家具藝術城
東莞石龍火車站,這座1911年投用的京九鐵路中心站,在2014年1月8日正式結束了103年的“服役”生涯,“交棒”給2.9公里外的東莞火車站(下稱東莞站)。
“退役”后的東莞石龍火車站變為古式家具藝術城繼續迎客。
其后,商人巫清活與鐵路部門達成合作,接手了老站一樓售票大廳的再利用開發,將之升級成一間明清家具藝術城,昔日人語車聲盈耳,今時木色古香滿眼。
在這里,不難找到火車站的歲月留痕:大廳的主體結構沒動,售票臺、辦公室、小倉庫仍在從前位置;地板、立柱都是從前站房裝修,透著簡樸素凈之風;古式家具的“迷宮”盡頭,是長長的進站通道。
深圳平湖站:停載十年上月復運
9月26日,深圳平湖火車站重新迎客,距離它上次客運,已過去整整十年。改造后的平湖站外觀煥然一新,主建筑外觀色調為橙色和白色調,現代化的大廳寬敞明亮,設置了多臺和諧號自動售票機、安檢機以及諸多銀色候車座位。
深圳平湖站上個月重新啟運。
如今,平湖站每天有74對廣深城際列車停靠,由平湖站往深圳羅湖站列車最快運行時間為16分鐘,票價一等座30元,二等座25元;平湖站往廣州東站和廣州站的最快運行時間分別為62分鐘和77分鐘,票價均為一等座80元、二等座70元。
羅湖站:上世紀90年代升級為一等站
深圳羅湖火車站。
已經走過了100多年時光的羅湖火車站,見證著深圳這座城市的歷史。深圳新客站占地2.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6萬平方米,耗資2.2億元,配備了多回路多信源廣播系統、閉路電視監控系統、電子售票系統等先進的客運服務設施。新客站設計新穎、雄偉壯麗,橫跨鐵路之上,連接東西廣場,二樓是寬敞的候車室,旅客在這里驗票后,直接下到月臺乘車,十分方便。
羅湖火車站春運人頭涌涌。
新客站于1992年1月20日投入使用,這也使得深圳火車站由二等站升為一等站。
布吉站:深圳核心區域的現代化交通樞紐
這個老牌火車站在改造之初,是廣深鐵路區間的一個普快、慢車停靠站,為廣深線上的四等中間站,運輸量很少,設施極為簡陋,站房僅有100余平方米。
2012年,曾經的布吉火車站經過拆遷南門墩、布吉圩等周邊城中村,擴建成如今的深圳東站。這也是深圳市唯一在典型城中村核心區域“見縫插針”落戶的現代化綜合樞紐。如今的深圳東站總占地面積約12.7萬平方米,總投資約6.43億元。
百年
石龍站:擔穗莞深鐵路運輸重任逾百年
石龍博物館內,珍藏著一張于上世紀上半葉攝于老石龍站的照片復印件,以及采集自廣九鐵路石龍南橋的路軌零件。
航拍石龍火車站鐵路橋。
這是東莞百年鐵路歷史的縮影。廣九鐵路始建于1907年8月21日,分“華段”和“英段”,1911年3月建成石龍南、北鐵路橋,同年10月全線通車,老石龍站是“華段”名副其實的中心站。
照片中,兩條鐵軌在一棟平房前穿過。石龍火車站昔日站長李蘇曾經回憶,這座房子就是當年的候車室,有一百多平方米,是廣九鐵路落成時就建起的,毗鄰的屋子則是后期興建,車站附近是連片魚塘。
據《石龍鎮志》記載,1934年,老石龍站火車貨運量達到11萬噸,占整個東莞地區火車貨運量的40%。新中國成立后,廣九鐵路廣州至深圳段更名為廣深鐵路。老石龍站和石龍南北鐵路橋,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深圳東站鐵道線。
平湖站:曾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
平湖火車站位于深圳平湖舊墟,始建于1911年,是廣九鐵路(現名“廣深鐵路”)的一個站點。高峰期時,平湖站曾開辦快運客車、長途客車業務,有20多趟旅客列車停靠,日均客流量超過2000人次。
后來,廣深鐵路多次提速,停靠列車逐漸減少,2006年隨著廣深線最后一對普快列車N 651/N 652次停運,以及長途列車N722次取消停靠后,平湖站再也沒有旅客列車停靠。
2013年年初的深圳市“兩會”上,黃翔等5位市人大代表提交議案,呼吁在平湖增加動車停靠營運站點。深圳市交委表示,廣深鐵路公司已開展廣深鐵路I、II線增設平湖城際客運站的建設工作。
2014年底,平湖站周邊開始圍擋,改造工程正式開始。
窗口
羅湖站:新中國成立后5次改擴建
1907年,廣九鐵路全長143.2公里的華段開工,由位于廣州大沙頭火車站向東南引出,沿珠江東行,經石龍、樟木頭到達新安縣,也就是今天的深圳市。沿途設置多個站點,其中在離羅湖橋不遠處設置了兩個火車站。一處在深圳墟,名為深圳墟火車站,即羅湖火車站。1911年10月8日,羅湖火車站隨著廣九鐵路華段建成通車同時啟用,為客貨兼營車站。
1911年啟用的羅湖火車站,當時只有一個站臺,兩條股道,一個售票窗口,一天100多人坐火車,候車室只有30多平方米,4張凳子,沒有衛生間,沒有自來水,沒有照明,火車時速只有每小時30公里。
1950年,羅湖火車站從老街遷到了羅湖口岸處,當時的車站面積300平方米,后來慢慢擴建到100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后的羅湖火車站運量不斷增加,經過5次改建和擴建,增加股道,新建旅客大樓。
布吉站:百年小站開啟商貿文明
從深圳墟向北10余公里外,還有一個小站,名為布吉站。布吉火車站的設立,幾乎開啟了深圳現代商貿文明的源流。
1911年,廣九鐵路通車,在這里設了一個“布吉站”。由此,布吉迎來了一段黃金時期。附近商品、農貿產品在這里匯集,成為當時僅次于深圳墟的著名墟市。
布吉火車站的興衰啟停,承載著時代的變遷。1985年開始,是布吉火車站的提升階段。由于該站位于深圳站北邊,經廣深線南下的列車要經過布吉站才到深圳站。同年,布吉火車站開始辦理快運客車、長途客車業務,高峰期有10多趟旅客列車停靠。
作為深圳歷史最為悠久的火車站,布吉火車站記錄了這樣一場關于人類遷徙與城市變遷的回憶。據相關資料顯示,布吉火車站原來更多的只是一個貨運站,于漫長的鐵路中也僅僅是一個停靠點,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來到深圳務工,本地的客運能力嚴重不足,每當春節來臨時,“返鄉難”則成為了他們急需解決的最大困難。
人物
“鐵二代”守扳道房為火車改道
在老石龍站幾百米外的景新園小區,住著不少火車站的老員工。這里離鐵軌很近,每天聽著東莞站的火車呼嘯而過。
52歲的張志輝是“鐵二代”,其父是老石龍站的員工。他18歲時考入了鐵路系統,最先在廣州新塘火車站當扳道工,三年后調到老石龍站,做的還是扳道工。年輕的讀者恐怕對此很陌生吧?過去,鐵軌上的Y道岔口,是要用人工來進行改道的——通過扳下扳道裝置上的倒叉,如今這已被電動設備取代了。
“我要守在扳道房,電話一響,馬上按要求進行扳道操作。”張志輝說,這個工作并不輕松,技術要求也很高,而且責任重大:事關火車改道,是人命關天的事,不容有誤。
“動作要干脆利落,一扳到底。火車走遠后,又要馬上對倒叉裝置進行清潔維護,免得砂石卡住零件。”張志輝說,到了雨天工作更繁重:要對扳道器加注機油除銹。
扳道工是一人當班,一上班就是12小時,要求不離扳道房左右,而旁人未經允許又不得近前。為了排遣單調,張志輝在扳道房門口種起了花。
從前條件艱苦,候車坐車都不輕松
據火車站工作人員劉先生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布吉站周圍都是山,荒涼之地幾乎一覽無遺,回鄉過年的人背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奔忙在簡陋的火車站,有些地方由于沒有椅子或長凳,只能三兩成群地蹲在路邊,往往一蹲就是幾個小時。那時不像現在,火車站已經接駁了地鐵,而公交線路也得到相應的完善,交通不便讓很多人都不敢輕易離開火車站范圍。他們只能直勾勾地看著前方,等待著自己的那趟火車能快些到站。
“我剛來深圳的時候在布吉火車站坐過車,從那以后我再不想在那里坐車了。”中南出租車公司的的哥朱師傅來深圳20多年,說起布吉火車站,成為他對深圳最難忘也是最不好的記憶———他說當時坐車是去海南,要坐綠皮慢車,比現在的綠皮車更舊更破,3個人的位子擠著四五個人,車上的垃圾也不見人清理。他在布吉車站坐過一次這種火車后,從此再也不去那里坐車了。
(責任編輯 :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