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 青島西海岸國家級海洋公園橫跨薛家島、唐島灣等,最遠至靈山島西部海域,總面積458.55平方公里。
下圖 唐島灣被譽為“海上西湖”。 (資料照片)
近日,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獲批國家級海洋公園,這是青島市繼2014年西海岸國家級海洋公園獲批后第二處國家級海洋公園,也是全國最大的半封閉海灣國家級海洋公園。至此青島市海洋特別保護區達到6處,總面積達到804.71平方公里。
國家級海洋公園對青島的海洋生態保護意義何在?近日,記者來到這兩個國家級海洋公園進行了探訪。
生態獲恢復 旅游添招牌
“大鳥、大鳥!”青島西海岸新區居民劉玉不到2歲的女兒指著一群白鷺,邊拍著手邊喊。這些日子,每天早上,帶著孩子到靈山灣風河入海口看白鷺,成了劉玉的新活動。青島西海岸國家級海洋公園建立兩年多,讓青島西海岸新區在生態恢復、帶動旅游等方面得到了“軟”發展。
“我記得以前過來的時候,也能看到白鷺,不過一般三兩只,現在多的時候能看到十幾只白鷺在附近活動,還有很多叫不上名的鳥兒。”劉玉介紹說。
青島西海岸國家級海洋公園建立于2014年3月,是青島市第一處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橫跨薛家島、唐島灣、靈山灣、龍灣、齋堂島、瑯琊臺、最遠至靈山島西部海域,總面積458.55平方公里。
自海洋公園建成以后,青島西海岸新區對于用海的項目對海洋公園的影響就有嚴格的科學論證、專家評審、嚴格報批。新區還建立了海洋環境監測機制,聘請黃海所、海洋一所等單位專業人員,定期對金沙灘、銀沙灘、唐島灣、靈山灣、龍灣、古鎮口灣等重點旅游景區及港區進行水質、底相生物及沉積物進行調查檢測,形成檢測報告,及時掌握動態。
現在,無論唐島灣、靈山灣還是龍灣,青島西海岸國家級海洋公園所轄區域已變成鳥類的聚集地。
不僅在白天,晚上的海洋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有效保護。新區為強化日常管護,建成了海域遠程視頻監控網絡,投資100萬元,在靈山灣、龍門頂、董家口等區域建立了12處海域遠程視頻監控點,進行24小時監控。
“出海,還是不出海?”這是9月1日開海前,青島西海岸新區瑯琊鎮漁民楊玉勇的煩惱,而這幾天,他新的煩惱是“咋不開海就出去,還等了幾天”。
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因為去年的時候,剛開海他出海一趟,鲅魚、梭子蟹、對蝦等才打了六七千斤,費了一番力,也沒掙多少錢。今年開海出不出去,他考慮了一段時間。后來他覺得這幾年增殖放流一直沒間斷,并且嚴格執行海洋伏季休漁制度,漁業資源該是有產出的時候了。于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推遲了幾天才出海。結果,第一船回來,鲅魚、梭子蟹、對蝦等打了近兩萬斤,他又后悔出海晚了。
從2014年到2016年,青島西海岸新區積極開展以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為主的生態修復建設,共投資約3500萬元,放流中國對蝦、梭子蟹等苗種合計1.5億單位。青島西海岸新區還開展了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全面治理非法圍填海、盜挖海砂等現象。計劃從2016年到2018年,對全區282公里岸線全面開展修復整治行動。
不久前,來自山西省的李軍帶著家人一行6人過來游玩:“除了來啤酒節看看,更主要的是我們那里沒海,讓孩子過來看看這里的國家級海洋公園,我們在唐島灣玩了,還會去靈山島和齋堂島等地方。”
僅在今年26屆青島國際啤酒節期間,就有千萬名游客和市民聚集新區,青島西海岸國家級海洋公園也成了新區的一塊新的旅游金字招牌。
“我們目前正在抓緊編制完成海洋公園總體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盡快推進總體規劃的報批程序,逐步啟動專項規劃編制工作。”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與漁業局國家級海洋公園業務負責人王燕說,“還要繼續扎實做好海洋公園監測工作,實施日常監管,加強海洋公園內開發利用活動監管”。
膠州灣濕地成了鳥兒樂園
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位于膠州灣中北部,總面積20011公頃。其中,海域面積19971.77公頃,陸域面積39.23公頃。海域面積約占膠州灣海域面積54%。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的主要保護對象是膠州灣保護控制線內的灣北部濕地與大沽河口濕地,包括其面積及環境質量。
記者沿著雙積公路,一路向南,就到了大沽河入海口,河流從北及南,河面逐漸開闊。這里草翠水清,蘆葦繁茂,分布著大片的草灘,形成綠色連廊。空中白色的水鳥掠過,秀麗風光讓人流連忘返。膠州海洋與漁業局海域環保站就位于附近,站長高光告訴記者:“膠州灣海洋濕地主要分布在城陽和膠州區域,其中城陽占到30%,膠州達到70%。近年來濕地鳥類越來越多,其中不乏珍稀鳥類。”膠州海域濕地主要分布在大沽河入海口周圍以及桃園河附近,還有一些在膠州灣沿岸。從調查看,在膠州濕地周圍生活的鳥類品種現已達到了三四十種,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丹頂鶴和東方白鸛,還有白琵鷺、大天鵝、白額雁等10多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
據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專家介紹,膠州灣海洋公園內包括淺海濕地、潮間帶濕地、潮上帶濕地、河口濕地以及人工濕地(養殖池、鹽田)等多種濕地類型,濕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和價值較高;海洋公園海域營養條件良好、基礎餌料豐富,是多種經濟魚類、蝦蟹類和頭足類重要的產卵、索餌和育幼場所。此外,膠州灣海洋公園還是過境亞太地區太平洋西岸遷徙候鳥中途停歇、補充能量的重要“驛站”。
事實上,青島市委、市政府早就開始實施了對膠州灣的保護工作。2012年11月28日青島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劃定青島市膠州灣保護控制線,2014年9月1日《青島市膠州灣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成立了膠州灣保護委員會,遵循保護優先、規劃先行、海陸統籌、綜合防治的工作原則,全力做好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岸線整治、養殖設施清理、環灣綠道建設等膠州灣保護各項工作。膠州灣水域面積不減反增,水質狀況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有效恢復,景觀品質不斷提升。
特別是在濕地的保護上,青島已做了很多細致的工作。在膠州少海濕地公園,工作人員莊興輝告訴記者,去年他們專門組織專家對濕地原有地形地貌進行了詳細考察論證,在少海濕地周圍區域種植了大面積蘆葦、蒲草、千屈菜、紅蓼、荷花等濕地植物。“這些水生植物不但能調解局部小氣候,還能吸附濕地土壤中的重金屬和農藥,對鳥兒筑巢繁衍起到了很大作用。”莊興輝說,他們還在濕地規劃設置了50個人工鳥巢和眾多食物投放點,聘請專人每天巡邏,嚴防非法捕鳥行為。“我們每年都在濕地景區內放養魚苗、蝦苗,恢復改善食物網,就是為了讓鳥兒有個更好的棲息環境,能更長久地留在這里”。
“青島正加快建設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其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管理在全國一直處于領先位置,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的獲批建立,將更有利于膠州灣濕地的保護,并進行合理化規劃。”曾參與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申報工作的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任一平教授在接受采訪時介紹說。同時,他認為,做好膠州灣相關區域功能設計,更好地發揮這一寶貴的海灣資源優勢,將其打造成為最美海灣,能夠提升青島市海灣“顏值”,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