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位81歲中國老婆婆被“遺棄”在機場,不懂英文又身患糖尿病的她,成了很多人關注的焦點。在常州“一加愛心社”創始人王德林及眾多志愿者的努力下,老人最終返回北京,現已經得到了妥善安置。昨天,揚子晚報記者采訪了常州“一加愛心社”創始人王德林。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靖宇 馬奔
眾人關注 老人投奔女兒卻傷了心
11月3日,在美國亞特蘭大機場,出現了一位中國老人,她已經81歲,不懂英文,還患有糖尿病。她所乘坐的航班會在11月6日從該機場起飛,目的地是北京。
一開始,并沒有太多的人關注這位老人,直到她在機場呆了兩天,已經極度虛弱,紅腫的眼睛引起了中美旅客的關注。
大家詢問后得知了一個讓人震驚的事實:這位已經取得綠卡6年的老人,被在美國定居的家人給“遺棄”了。
據了解,老人是一名退休教師,老伴早已過世,她一手把女兒帶大,并支持女兒到美國留學。女兒和第一任丈夫生了一個女兒,1歲起就交給了老人幫忙照看。外孫女12歲時,祖孫二人來到美國投靠女兒。
然而,女兒離異后嫁給了一個美國人,這個全新的重組家庭并不歡迎她。雖然國內已經沒有其他直系親屬,但是老人依然決定回國。
外孫女原先為老人訂的是11月13日起飛的航班,但是在11月初,老人發現家人把房間里的東西基本搬空,便決定提前回國。外孫女便把機票改簽到了11月6日,卻在11月3日就叫車將她送到了亞特蘭大機場。
愛心接力
熱心華人把她安排到機場旅店
到達機場后,語言不通的老人只能在機場苦苦等待,因為怕錯過航班,她甚至不敢睡覺。三天兩夜沒有好好休息,引起大家注意時,她不僅雙眼紅腫,人也已經十分虛弱。
在當地華人旅客和機場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老人被安排在機場的旅店休息,等待航班起飛。與此同時,有人將老人的遭遇發在了朋友圈,很快就引起了全世界華人的關注。
在距離亞特蘭大約1.5萬公里的江蘇常州,一位志愿者也在時刻關注著老人。這位特殊的志愿者,就是常州“一加愛心社”創始人王德林。
原來,已經移居美國的愛心社成員晴晴得知了老人的遭遇后,心中無比牽掛,并在第一時間想到了王德林。“我比較擔心,老婆婆回國后住在哪里?誰來照顧她?”
據了解,今年30歲的晴晴2015年從常州移居美國,在去美國之前,她已經是“一加愛心社”的成員,常常和小伙伴們一起幫助孤老。雖然已經去了美國,晴晴依然關注著常州小伙伴們日常的愛心活動,對孤老信息也格外留意。
國內志愿者請勞模大姐安排住所
晴晴的判斷并沒有錯,王德林立刻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展開了幫助老人回家的愛心接力。
據介紹,十幾年來,王德林以趴在床上的獨特姿勢接聽了10萬多個求助電話,招募了一萬多名“一加愛心社”志愿者。為了趕上社會前進的步伐,王德林還跟其他志愿者一起,研究網上微公益,并且為“一加愛心社”注冊了微信公眾平臺。QQ群也已經建立了17個,志愿者根據特長和服務意愿的不同,由王德林區分管理。就是這個龐大的志愿者網絡,給予足不出戶的王德林強大的能量。
王德林想起來,“一加愛心社”成員紐健雖然現在在常州工作,但是曾在北京讀書的他早在上學的時候,就熱衷于參加當地公益組織的各種志愿活動。很快,王德林通過對方聯絡到了北京社工王先生,很快對方聯系了北京朝陽區的全國勞模梁大姐,安排好了敬老院為老太太提供住所。
老人住到熟人家,親屬已道歉
北京時間11月7日晚8點,北京機場“國際到達”通道出口處,社工王先生舉著寫有老太太名字的接機牌等候老人歸來。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王先生接老人的同時,老人在國內的熟人朋友楊先生,得知老人在美國的遭遇,也加入了這次“回家”行動。他也為老人安排好了回國后的生活:暫居在朋友家。“看到她有熟悉的人照顧她,我也就很放心了。”王先生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并告知老人有需要的話可以聯系他。
從亞特蘭大飛往北京的航班并不會經過常州上空,但是常州的志愿者網絡卻用愛心將起點和終點給連接了起來。
“聽說老人的親屬已經給她賠禮道歉,老人十分開心,她不希望這件事情繼續發酵,不希望給孩子們帶來負面影響。”王德林表示,老人對幫助和關注她的人表示感謝,也希望這件事情到此為止,大家不要再深究了。
■新聞鏈接 愛心社創始人自幼高位截癱
如今,王德林“一加愛心社”成員已突破10000人,他住在北環新村一間6平方米的小屋里,每天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求助信息,作出有關安排,并處理愛心社的繁雜事務。“一加愛心社”是1999年9月由王德林與十多名熱心青年自發組建的。王德林自幼高位截癱,愛心社最初的骨干成員也都是殘疾人。愛心社定點為260多位孤寡、空巢老人和殘疾人提供日常服務。
報料熱線: 025-96096
如果您或者您身邊有這樣的故事,想讓更多的人來一起分享,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