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貴州12月14日訊(記者楊萬熙) 近日,由國家旅游局舉辦的“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主題活動走進貴州甕安。在紅色旅游帶動經濟發展,特別是通過紅色旅游扶貧富民措施上,甕安通過多種方式攻克這一難題為后人開創了新思路,具有借鑒意義。

圖一(猴場會議紀念館內景 中國經濟網記者楊萬熙攝影)
甕安縣紅色旅游資源既豐富又經典。紅軍長征途中,曾在甕安四進四出,留下了較多的革命遺跡和遺址。其中,有被史學界稱為“遵義會議的前奏”、被周恩來譽為“偉大轉折的前夜”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猴場會議會址”及附屬設施毛澤東行居、紅軍干部團舊址;有長征中取得第一個大勝仗的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軍強渡烏江——江界河戰斗遺址”;有紅軍入黔后建立的第一個農民政權和農民武裝--桐梓坡農會和桐梓坡游擊隊舊址;有在甕安縣境內打響的垛丁關戰斗、擦耳巖戰斗、黃泥凼戰斗留下的遺址;還有數量眾多的紅軍標語和豐富生動的紅軍故事等等。甕安借著這些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圖二(黔南州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楊忠明 中國經濟網記者楊萬熙攝影)
紅色旅游給甕安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黔南州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楊忠明向記者透露,當地通過紅色旅游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在具體措施上,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途徑:首先,通過景區開發帶動脫貧,甕安的景區大多集中在農村,通過景區開發,多給貧困人口提供就業機會從而帶動本地村民實現精準扶貧。在鄉村旅游服務建設上,將這些貧困人口召集起來,提升他們的禮儀、文化等服務技能,增強就業能力;其次,實施“后備廂工程”,鼓勵當地貧困人口種植、養殖、生產、銷售土特產品,給自駕游游客提供旅游商品,提高農民收入;最后,實施“萬企萬村幫扶行動”,引進企業到農村來發展觀光農業與休閑農業,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等方式解脫貧困戶,讓貧困戶實現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種種措施相互疊加實現貧困人口就業、創業、增收、致富。
截止到今年十月份,甕安全縣已基本完成了21800個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任務,目標到2020年,帶動10萬人口脫貧致富。
(責任編輯 :王璐瑤)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