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根據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經過為期多月的調查研究,陜西邁向旅游強省的升級思路——“2336”發展戰略形成了。
當年起,陜西省委、省政府對全省旅游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即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重大機遇,大力實施“2336”發展戰略,全面夯實旅游業發展基礎,激活旅游發展新動能,用改革創新助推旅游業提檔升級,全省旅游業由此邁入發展的新時期。
頂層設計產業大格局
陜西省旅游局局長楊忠武對“2336”發展戰略作了詳細解讀:
“2”是突出創新和服務兩個重點,創新才能有賣點,最好的服務才能留住客人。
第一個“3”是實施“三大戰略”:一是培育大秦嶺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圈:發揮大秦嶺涉及各市區主體作用,以《陜西省大秦嶺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為指導,依托山岳、峪口、溫泉等資源,加強項目策劃和建設,爭取在“十二五”末形成核心支撐板塊;二是構建以西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風情體驗旅游走廊,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抓緊編制陜西絲綢之路起點旅游發展規劃,以大明宮等7個遺址的世界文化遺產為抓手,策劃實施一批項目,開發一批產品和線路,加大宣傳力度,打響“絲路起點”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來陜旅游;三是打造高A級景區,實施高A級景區創建倍增計劃,5年內力爭5A級景區由5個突破到10個、4A級景區由48個突破到100個。
第二個“3”是強化人才、科技、政策“三個支撐”。這些都是發展旅游業的保障條件,也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支撐。
“6”是堅持規劃引領、項目開發、標準建設、宣傳促銷、市場監管、旅游惠民“六個抓手”。
楊忠武說,“2336”發展戰略實施幾年來,全省旅游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勢頭,中心城市帶動性增強,產品吸引力大幅提升,省、市、縣三級黨委和政府形成了巨大合力,大力發展旅游業的社會氛圍已全面形成。旅游業三大市場板塊均衡發展,各項旅游發展指標迅速增長,陜西旅游業的國內外競爭力和游客滿意度得到了全面提升。
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旅游工作,對旅游業發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在謀劃和部署全省“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中,將旅游業定位為陜西省綜合性新興支柱產業,要求充分發揮旅游業綜合帶動作用,從政策保障、措施制訂、多業融合、社會參與、環境建設上統籌布局,力促旅游業健康發展。
為了強力推進這一戰略落地生根,近年來,陜西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突出重點提檔升級推動旅游業大發展的意見》《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實施意見》等一批重要文件,明確了各部門促進旅游業發展的責任。
規劃引領促發展
根據“2336”戰略布局,陜西省自上而下推行規劃引領、項目帶動、板塊支撐,綜合帶動發展思路。
2013年9月9日,陜西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要求按照國內唯一性、至高性、標志性原則,在全省范圍內遴選確定了30個重大文化旅游項目。
為此,陜西省政府成立了省領導親自掛帥的省文化重大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在反復論證基礎上確定了30個重大文化項目和實施主體,確定了“企業牽頭,政府支持”開發建設思路,分別以全省實力型企業如陜文投集團、陜旅集團、西影集團等作為開發主體,為項目建設夯實了基礎。在此過程中,政府不僅給予政策、資金的優惠和扶持,還提供了專項規劃資金作保證,并層層分解實施,配合目標任務,全面調動各方積極性,并根據各個項目的獨特性,形成了一個項目一種建設模式的多樣化建設模式。旅游文化項目的開發建設在近年來成為全省旅游業突破發展的新亮點。省長、副省長親自協調,督辦重大文化旅游項目規劃和建設,大批國內外知名機構紛紛加盟策劃與規劃工作。
全省各市對重大文化旅游項目、規劃工作也極為重視,許多城市把項目建設提到了“二次創業”的高度,要求將這些將項目打造成為當地旅游文化的新名片,以便拉動地方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陜西省旅游局在此期間多次主持重大項目規劃論證會,組織各方面專家獻智獻策。延安市把重大文化項目作為“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漢中市和陜旅集團深入挖掘兩漢三國文化,把三國小鎮作為率先啟動的示范項目,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商洛市把商於古道文化景區作為建設大秦嶺文化旅游升級版的先期項目。陜西省政府特別確定了對這些項目進行總量控制、目標考核、動態管理、獎罰嚴明的管理方法。目前,30個重大文化旅游項目規劃均已完成,統萬城國家遺址公園、兩漢三國文化景區、漢唐帝陵旅游項目、中國革命藝術家博物院、陜西大劇院、延安大劇院等項目建設正在大舉推進,白鹿原影視基地等眾多項目已建成開放,并且獲得了旅游市場的熱捧。
與重大文化旅游產業項目推進相同步,歷史厚重,文化多元,綜合引領性極強的全省文化旅游古鎮建設也成為這一時期規劃開發重點。2013年,陜西省級文化旅游名鎮建設全面啟動,省政府通過規劃、建設開發資金扶持,項目、土地政策傾斜等引導各類古鎮向示范旅游名鎮轉變。4年來,31個省級文化旅游名鎮的文物保護、旅游開發與城鎮建設持續深入推進,一大批古色古香的文化旅游古鎮景區已經成為陜西旅游產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產業對城鎮化建設的支撐和發展作用日益凸顯。
“大秦嶺生態旅游圈和絲綢之路風情走廊的建設,進一步彰顯了陜西人文山水旅游資源的個性特色,重大文化項目和古鎮資源的旅游業態開發,突出了新時期陜西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未來的陜西旅游業發展后勁將會更足。”曾長期從事旅游規劃工作的陜西省旅游設計院總規劃師崔寧說。
隨著陜西省30個重大文化旅游項目和文化旅游名鎮建設的不斷扎實推進,陜西旅游格局正日新月異地變化,不斷涌現的新景區和新亮點也為陜西旅游增添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和無窮魅力,全省旅游產業始終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勃勃生機。
大投資助推追趕超越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了近年陜西旅游業的投資熱潮,旅游已成為全省投資的重要增長點。
近年來,陜西全省各地旅游投資力度逐年增大,旅游業招商引資收獲頗豐,僅2016年通過西洽會、絲路旅博會等平臺就實現項目簽約231個,簽約資金2309.84億元;目前全省開工建設項目720個,完成投資高達860億元。
2016年,《陜西省旅游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正式公布,規劃中詳細描繪了陜西旅游未來幾年的發展藍圖。在經歷了“十二五”陜西旅游業的一個發展高峰期后,“十三五”規劃中指出,未來陜西將打造絲綢之路起點風情體驗旅游走廊、大秦嶺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圈、黃河旅游帶三大旅游高地,充分發揮陜西省旅游資源優勢,把陜西建設成“一帶一路”旅游核心區。
規劃提出將建設的100個重點旅游項目覆蓋全省,從陜南到陜北再到關中。如漢中總投資258.8億元建設的漢中興元生態旅游示范區漢文化項目、兩漢三國文化景區項目等;西安市總投資320.56億元建設的“絲綢之路·陜西會客廳”項目、大唐西市遺址恢復改造項目、絲綢之路文旅城項目等;榆林市總投資31.8億元建設的紅堿淖湖泊生態環境治理項目、波羅古堡文化產業園區項目、統萬城遺址公園項目;韓城市實施千億產業投資計劃中的文史公園、古城提升、全域旅游產業鏈建設等項目。無疑,這些重大旅游產業項目,都將對未來陜西旅游產業發展帶來最堅實的后勁與活力。
2017年春節剛過,從陜西榆林黃河岸邊走來了一支特殊的隊伍,這便是陜西省旅游局年后開啟的“黃河旅游帶”大型采風踩線活動參與團體。他們沿著黃河陜西段榆林、延安、韓城、渭南一路走來,傳播黃河文化,推廣沿途風景,為即將開通的沿黃“1號旅游公路”傳播造勢。今年8月,這條最美的黃河旅游公路將全線貫通,陜西境內一個新型旅游帶和旅游業態風情走廊也將全新亮相,陜西這個昔日的文化旅游觀光大省,也將會隨著大秦嶺人文生態度假做旅游圈建設、沿黃文化生態旅游帶的全面建成而進入觀光、休閑、度假、體驗相得益彰,文旅融合全面發展的全域旅游新時代。
楊忠武表示,陜西省旅游業追趕超越總的目標定位是,到2020年力爭接待境內外旅游者、旅游業總收入、旅游就業量、旅游投資總額分別比“十二五”末翻一番,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數和國際旅游收入進入全國前10名,國家5A級旅游景區數量進入全國前10名。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學習發達地區和先進省份的經驗和創新做法,更新觀念、創新思維、腳踏實地、只爭朝夕。
(文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