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二五”期末,黔東南州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到全州生產總值的5%,文化產業將成為黔東南州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8月1日,大型民族管弦樂苗族歌舞劇《仰歐桑》在國家大劇院首演,這是建國以來描寫苗族風情的大型歌舞劇在頂尖舞臺上的“首秀”。計劃中,這部歌舞劇隨后將舉行世界巡回演出,向全世界展示中國苗族文化的精粹,這是“十二五”期間,貴州省黔東南州所實施的多民族文化保護發展新的“十個一”工程當中的一部分。“十個一”工程包括建立一個多彩貴州民族音樂創作基地、辦好一個“中國·貴州·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建設一個原生態國際旅游城市——凱里、打造一臺最具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歌舞、建立一個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建立一個原生態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建立一個原生態民族文化產業園、建一個原生態民族工藝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一批原生態優秀旅游城鎮、創作一批原生態民族文化文藝作品。
事實上,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正給黔東南州帶來巨大的改變,鄉村文化旅游已成為黔東南州最有效的扶貧手段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
展現苗族文化精粹
“仰歐桑”是苗族語言譯音,意為“清水姑娘”,有冰清玉潔的含義,是苗族人心中的美神。《仰歐桑》是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古代愛情敘事長詩,全詩長達1200多行,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類項目。歌舞劇《仰歐桑》就是根據敘事詩改編而成。
《仰歐桑》敘事長詩的故事情節是:仰歐桑先嫁給了太陽,以后由于太陽到東方去當理老,一去九年不歸,仰歐桑與月亮產生了感情,決意和月亮私奔,從而引發一場驚天動地的糾紛案。經天下各方理老多次說理談判,終于化干戈為玉帛,將仰歐桑判歸月亮,由月亮以一半江山和三船金、三船銀賠償太陽。在訂立盟約時請天蟾來監督執行,天蟾張口以待,誰要是反悔,就將誰吞噬——自此就有了月蝕和日蝕現象。
歌舞劇《仰歐桑》對故事情節略作改動:苗族女神仰歐桑出生在清水江里。她聰慧又美麗,在游方時與天上太陽寨的太陽相識、相愛。太陽是有名的大理師,有解除糾紛的能力,因此烏云請他去遠方斷案。臨走時,太陽與仰歐桑約定,在楓香樹上掛花帶就代表呼喚他回來。然而,烏云為了將太陽留在遠方,不僅到處制造糾紛,讓“十二冤魂”作法,遮住了仰歐桑年年掛起的花帶,還告訴太陽仰歐桑已經移情別戀……苦等了9年的仰歐桑萬念俱灰,回到了清水江。當太陽回來發現被烏云欺騙,發誓要將烏云燒成灰燼,然而這一場怒氣引發了苗寨大火。只有仰歐桑才能平息太陽的怒氣,于是她撲向太陽化為灰燼,以雨露拯救了萬物。
貴州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黔東南州作家協會主席、《仰歐桑》總編導韋文揚告訴本刊記者,之所以作這樣的修改,有兩個原因:一來,《仰歐桑》敘事長詩主要不是講愛情故事,而是講理,情節較復雜,在舞臺上短時間內表現難以講透,而改編后的故事情節更集中,增加了“烏云”這個角色,增加了戲劇效果;二來,改編后的故事,更切合當下的社會心理,表達了對堅守愛情和為天地蒼生而勇于獻身的精神的贊頌。
該劇融黔東南苗族歌曲、舞蹈、樂器、服飾、民俗五大資源優勢為一體,再創苗族音樂美、舞蹈美、服飾美。為了充分體現苗族風情,劇中將苗族神秘多彩的風俗,如祭祀、姊妹節、游方、婚俗、苗年、鼓藏節、酒文化等與劇情和舞美結合在一起,呈現給觀眾;而音樂雖然用的都是苗族風格的樂曲,但為了讓觀眾更好地欣賞,都采用漢語演唱。
打造民族文化完整產業鏈
《仰歐桑》是由中央民族樂團、貴州省黔東南州歌舞團、貴州仰歐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制作。據黔東南州歌舞團黨委書記常海介紹,除了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之外,《仰歐桑》還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歌舞劇”,是黔東南州、貴州省的一個重要文化旅游品牌。
貴州《仰歐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將投入2.5億元在西江千戶苗寨景區建設仰歐桑文化產業園,2015年大型民族管弦樂苗族歌舞《仰歐桑》全球巡演結束后,將永久落戶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景區,成為“多彩貴州”又一個民族人文景觀。
貴州仰歐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注冊了“仰歐桑”的45大類商標,利用“仰歐桑”文化品牌的影響力,積極與戰略投資者合作開發“仰歐桑”的酒類、飲料、服飾、食品等系列衍生產品,做強做長“仰歐桑”文化旅游產業鏈。以《仰歐桑》歌舞劇為龍頭項目,在中國最大的苗寨——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投資興建仰歐桑文化產業園,項目涵蓋大型演藝劇場、風情酒吧街、苗族文化酒店、苗族文化博物館及文化主題商業街,總投資2.5億元人民幣,預計2015年竣工并正式投入運營;待西江仰歐桑文化產業園正式運營后,《仰歐桑》將作為代表貴州苗族文化的精髓長期駐地演出。
“文藝作品經過精雕細琢,藝術魅力雖然很強大,但沒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其生命力總是很短暫。”為了能更好地開創《仰歐桑》的品牌,將苗族文化延續并傳遞到世界各地,貴州仰歐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平認為,必須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才行。
“從歐美國家的歌舞劇產業看,大都是形成了一整條完整的產業鏈,因此像《媽媽咪呀》《貓》等才能多年經久不衰,直到今天還在世界舞臺上頻繁出現。而《仰歐桑》要想不脫離鏈條,必須與貴州的旅游資源結合到一起。”張平介紹說,除了歌舞劇,他的公司還投入巨資在黔東南雷山縣西江苗寨打造民族文化創作產業園,“我們注冊了系列仰歐桑的法定商標,將在不同時段推出系列文化產品,形成產業鏈。也就是說,《仰歐桑》歌舞劇的打造只是一個開始。”
雖然只是開始,但是《仰歐桑》的商業價值正在顯現。此次表演的贊助商是貴州茅臺酒廠(集團)習酒有限責任公司,它將享有《仰歐桑》三年的冠名權。
位于習水縣習酒鎮境內的習酒公司是中國名優白酒企業,地處黔北高原赤水河中游、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的二郎灘渡口,距茅臺酒廠50公里。習酒公司希望借助《仰歐桑》傳達自己“崇道、務本、敬商、愛人”的企業核心價值觀,進而影響到白酒的消費群體。習酒公司董事長張德芹表示:“企業不管做多大,終究有它的使命,就是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好。”他說:“我們贊助《仰歐桑》,對提高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是有益的,如果將來能夠進行商業價值的深度挖掘,當然是我們所希望的。但是即使沒有,做這件事也是值得的,可以為保護民族文化出一點力。”
本土文化資源促文化產業大發展
由于歷史、地域和交通閉塞等原因,黔東南州長期以來處在相對封閉狀態,境內千百年歷史沉淀的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民間性、農耕性、地域性、民俗性、娛樂性和不可替代性。這些文化,包括民族節日文化、民族服飾、飲食、婚俗、祭祀、語言、醫藥、民間故事文化、稻作文化以及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社會習俗等,它們作為一個文化生態系統,至今保存較完整。
早在上個世紀末,黔東南州州委、州政府就作出了發展旅游業的決策,逐步確立了旅游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性基礎地位,制定了“四圈一區”產業發展規劃,其中有三個經濟圈直接以文化要素進行功能布局。“十二五”期間,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工業強州、城鎮帶州、旅游活州”的三大戰略。2012年初,黔東南州通過了《中共黔東南州委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多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具體提出了推動多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政策舉措。
2007年起,黔東南州被列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該州把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先后推出了“千年原生態,萬象黔東南”、“苗鄉侗寨,長壽家園”、“侗族大歌、世界遺產”、“千戶苗寨、天下西江”、“名鎮天下,寧靜致遠”等著名景區文化名牌,打造了“余秋雨旅游線路”、“十大民俗風情精品線路”、“奧運圣火旅游線路”等文化旅游品牌線路,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探索建立了一個由政府主導、民族文化主打、旅游助推、龍頭帶動、文化事業產業互動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記者溫泉